Barb的不老歌

23 February

二手

好不容易把《冷血》(In Cold Blood)看完了,很失望。《在蒂凡尼吃早餐》倒也罢了,胜在短,便于诠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另有高见的大可谁都不理,躲起来自己咂摸。《冷血》洋洋二十七万字,该写的,写尽了,譬如公仔画出肠,旁人除了接受现成的杂烩,没有挑拣的余地。像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读时或惊心动魄,过后一无痕迹。

这种号称来源于真实的故事最可怕,发散着一股隔膜和空洞,透过作者那双陌路人的眼睛,把活生生的人与事说死了。据说卡波特的才情被这个故事掏尽了,至死再无佳作,电影(Infamous)还加倍渲染了其中的感情成分(目击准心上人上绞架)——我倒非常的怀疑江郎才尽是更早前的事,或者他的社交才华夸大了写作才能。

比起来,纯属虚构的小说反而显得更情真意切,因为萌生于作者的内心,情感上是不假手于人的第一手体验。

所以Infamous还要更好看一点,因为是导演个人情感的投射,更直接,更清晰,更接近个人体验。而且把线条捋得很清楚,既不过分描述死者的无辜,也不过分描述凶手的无辜,更不企图讨论罪案因缘,而把焦点放在两个不可能结识的人偶然相逢而爆发的莫可名状的感情上,前一半交待卡波特,后一半交待凶手佩里,别有一丝浪漫(迹近于《雨人》的兄弟相亲)在心头。

《冷血》就是太不简单了,理性和非理性,都有可能,都合理,都值得同情,都不是个人的错,亦舒的读者马上可以双手奉上现成的结论:都是社会的错。我虽然不喜欢简单粗暴的非黑即白,却更不喜欢没有个人判断的材料堆砌。

或许它唯一的好处是忠实记录了六十年代美国小镇风情,可这一点上,比起书里那些(被写成)庸常的、面目模糊的村民村妇,我更愿意看《午夜善恶园》(Midnight in the Garden of Good and Evil)里南方小镇的奇人怪客,每个人独当一面,未必不是凡人特异心理的爆发和演绎。

或许我和美国小说不投缘,近半年看过的都不满意。众口铄金的《伤心咖啡馆之歌》(The Ballad of Sad Cafe)我也不以为然。总觉得这些小说的粗胚下并没有隐藏着群众臆测的聪敏灵智之心。唯一觉得好看的是安妮普露(Annie Proulx)的小短篇《断背山》,简单干脆(幸好没写成长篇,如果史诗都是这样的该有多好),不过已经是去年上半年的事了。

倒是最近看的英国小说,不论长短,没有太让人失望的。

20:43:08 - barb -

11 February

马洛

看多了Marlowe侦探,简直可以拎着酒瓶子去上班,满脑子螺丝起子螺丝起子。

我从来不是鲍嘉的影迷,最多看看《马耳他之鹰》什么的,他演的马洛我一部也没看过。看了小说《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发现他至少有一点不像,马洛是个身高六尺一的大汉,鲍嘉好象不高,听说过给女主角脚底下挖沟以造成和他等高假象的轶闻。

还有一点完全超出我的意料:马洛是个话痨。妈呀,他可真唠叨。我才醒悟侦探是要推理的(才能忽悠别人),不像鲍嘉,光耍酷混不上饭吃。

还有,原来侦探小说是这么回事呀:硬汉其外,文艺其中,侠骨衬柔情,乃对照的写法。他们是标准理想主义者。

我是有一搭没一搭看的,没有特别紧张刺激的情节,然而随时拿起来都看得下去,渐渐和马洛靠得很近,混得很熟,简直要怀疑自己有反社会倾向,要不干嘛和Cool Hand Luke、Butch Cassidy、清兵卫、Marlowe这些不入流的家伙们这么投契……

我尤其喜欢马洛偶尔爆发的狂妄劲儿,“我是终结一切卑鄙小人的小人。”

21:17:44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