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26 February

杂烩①

很后悔让奥奖占了先,早想看Milk和Slumdog Millionaire来着,没有就手碰到。CY说她倒都在宾馆楼下买到了,但是忙着过藏历年(昨是大年初一)没顾上看。据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院要上映,翘首期待中。

此前印度片只看过一部,王动介绍的喜剧片《黑道大哥再出击》(Lage Raho Munnabhai),很搞笑而……可爱。讲一个黑道大哥为了追女仔,扮承袭甘地精神的大学教授,洋相百出,好事做尽(当然是以黑道的方式),向善而行。我以前很害怕印度歌舞片,惟恐避之不及,没想到喜剧也歌舞,并且热情洋溢,颇好看。尤其喜欢那股明朗的劲头,精神上、肉体上皆是兴冲冲的,叫人不能抗拒。

经济危机给我绝好的理由宅在家里,春节过后,工作的夹缝里又多看了几张碟。不知是我的要求降低了,还是太久不看碟,三三两两的,都觉得好看。我也不挑,一堆里抽一张,看得津津有味,像极繁忙时休病假,半吊子电视剧亦觉可喜。

战争片看了好几个。《拯救大兵瑞恩》有斯皮尔伯格电影一贯的虚张声势,虽则片头抢滩惨烈,血肉横飞,摆出一副记录片的派头。后劲也不是不足,只是完全知道它要讲什么;也不是嫌它讲的不对、不好,只是有点像小学生听很有做思想工作经验的教导主任训话,多少有点顺应大局的不得已,乏味。

《反抗军》(Defiance)号称真人真事改编,一家犹太兄弟躲过纳粹抓捕,匿身于森林,陆续吸纳了四处逃来的同族,建立游击队,抵抗德国人。故事很精彩,一场渡河逃难的大戏可以想见拍摄的艰苦,可惜对民间英雄的刻画单薄,Daniel Crag施展浑身解数,还是他自己。他明星气十足,我老觉得他是那种大过电影的演员,渐渐地以个人魅力吸引观众全部注意力,需要更强的剧本,更有煞气的导演,才能平衡——像George Roy Hill之于《虎豹小霸王》里的保罗纽曼。所以Infamous的导演找他演Perry Smith是很有私心的,失去原则的美化嘛——In Cold Blood里的Smith可是五短身材,腿脚弱小得不成比例。找DC这么个大帅哥,还弹琴、唱歌、看书,再加上凄惨童年,简直迷死人不陪命(还上演狱中情),实在对被害人不公。《回首愚生》(Flashbacks of a Fool)是一个不知所云的电影儿,因为有他,有大卫宝儿,才看得下去。Crag莫如生在明星时代,当不了梅尔维尔的独行杀手,也可以混个鲍嘉……(鲍嘉的粉丝不要揍我,自由社会!)

《锅盖头》(Jarhead),海湾战争的大兵纪事,哇,好看得有型有款,颇合我的口味。对Jake Gyllenhaal亦刮目相看起来。真想看看那股灰蒙蒙的失意,那销魂的人生悲喜剧到底是导演山姆门德斯的一相情愿,还是原著传记的大彻大悟。

还有一个老掉牙的《野鹅赶死队》,一段起意不算光彩的冒险,沦落成一场悲壮的溃败……前半截风生水起,万事如意,后半截大变骤临,于不可能的境地死里逃生而不能……赶在恰好的年头看,能想象得到那股新鲜刺激,可惜年代过了,观众早被熏陶得处变不惊,悲也好,喜也好,要再粗野、再奇诡、再暴戾、再细腻……才能感动一点点。

锅盖头
19:32:38 - barb -

02 February

长假将尽

每次长假开始前,我都计划狂发作,高高兴兴地盘算都要做哪些哪些平常没时间做得痛快的事情。然后就一如既往地被现实打败,该干嘛干嘛去了。春节假也不例外,准备大展拳脚把新近堆积的书和碟全都给看了,还没到大年初一就醒悟,过春节的本质乃是心安理得地无所事事,于是该吃吃该喝喝,高兴时去电影院,不高兴时玩连连看,荒废掉算数。

今天是长假最后一天,但其实三天前我的假期结束综合症就开始发作:被一种不得不将要上班而世界上最不想做的事就是上班的低气压笼罩着(其实真上了班倒没那么焦虑了)。真打算看书看碟,又有一堆同样被积压下来的琐事要做,洗衣服啦,付帐单啦,买菜做饭什么的,总要尽一下主妇的义务。于是碟看得断断续续,简直被看成了连续剧,也需要释放更强劲的魅力才能把我从周公那儿抢回来。

幸好我总算是花时间把成箩成箧的碟清算了一遍,看过的不想保留的送同事,值得保留的编号放进新买的像特工武器箱一样的碟盒里,放不下的分类堆好等着买新的碟盒;没看过的都装进单片盒子像书一样放着,列队等待宠幸。发现至少还有三百张没看过,848沮丧的,真想下狠心不看完就不买新的了,还却还是忍不住手买了几个英国片(天知道我本来只想买BBC拍的勒卡雷电视剧的,一不小心就把Gromit狗狗、Colin Firth的瓦尔蒙、Rupert Everett的同窗之爱等等给“捎带”了)。

这几天杂七杂八看的碟里颇有几个难看的,以一个法国片为甚,我连名字都没记住。

《丑闻笔记》(Notes on a Scandal)也不怎么样。不关朱迪丹奇(Judi Dench)和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的事,两位女士演戏几乎从没让人失望过。其实Zoe Heller的小说就写得不怎么样——后来发现她是写报纸专栏的,难怪小说充满了短平快的刻薄辛辣,却缺乏逻辑。可惜了一个那么好的题材:中年女教师和15岁男学生“坠入爱河”,因猥亵男童罪而身败名裂。一切以女教师的密友,一个五十多岁老处女的视角叙述,本来是别出心裁的开始,可惜凡事既缺乏动机,又缺乏要点,枝开叶散,有一种表面化的“深刻”,全靠题材的猎奇性死撑。看起来作者对事件始末知道的未必比报纸报道(好象确实看过这样的新闻)更多,所以小说充满了灵机一动的臆测,充其量是聪明的观察,人物没一个像真人。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可见该奖之不可靠:最大的改编是把老处女改成了一个专逮年轻柔弱女性下手的同性感情诈骗犯,结尾又向新人伸出怪手,搞得跟大白鲨似的。幸好朱迪丹奇是很好很好的,光看她好了。

《丑闻笔记》和另一部生硬做作的电影《赎罪》(Atonement)在imdb都得了7点多的高分,而我顶喜欢看的亚当桑德勒的喜剧《别惹佐汉》(You Don't Mess with the Zohan)才得了5分多,这真让我好奇起imdb的拥趸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亚当桑德勒是我目前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胜过周星星和Jim Carrey(可见我也没看过几部喜剧电影)。我很喜欢他的敦厚样儿,以及有点老了以后,两道法令纹令他的脸有点耷拉下来的颓唐样子。我不讨厌周氏无厘头(何况家里还有一个他的粉丝忠实捧场),但很讨厌他大多数电影场景的粗制滥造,幸好这个现象在他自己担任导演以后得到了缓解,可见他做事颇严肃认真,粗制滥造估计是成功的代价。

《别惹佐汉》简直把我笑晕。佐汉是个超人一样的以色列突击队员,他的主要任务是抓拿巴勒斯坦的超级恐怖分子幻影,在捉了放放了又捉的殊死搏斗(提到这个又笑死人)中,佐汉厌倦了战争,偷渡到美国实现他的梦想:当一个发型师。总之经历了种种有趣的波折之后佐汉终于实现了梦想,却发现幻影同志也来圆美国梦了(表面上开连锁烤肉店为生,实际人家幻影也有一个比做发型师更普通人的深深藏在心底的梦想:mrgreen:),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故事当然是很无厘头的,还充满了厕所笑话(道德感超强的人恐怕很容易被冒犯),可是从色彩到细节都很精致,是那种还不知道什么味儿,但你一见包装就想买的糖果(比如毛毛虫软糖)。其中最可爱的,是佐汉最爱喝的葫芦形玻璃瓶装的黄色“泡泡水”,其民间、家常、不入流,要让人思乡的。

还看了他的另一个喜剧《我盛大的同志婚礼》(I Now Pronounce You Chuck & Larry),这是一个过于政治正确的片子。不过桑德勒的吸血鬼扮相很吸引眼球,简直可以用帅来形容。

桑德勒先生搞喜剧能把人笑死,演正剧又能把人搞得黯然销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心开始》(Reign Over Me)是一个死别之后的故事,男主角查理的妻子和三个孩子都死于九一一,他严重自闭,直到街头偶遇的大学同学牙医约翰逊自做主张来帮他。看的时候就想起传说中的一个瑞典同事,老婆孩子都在印尼海啸里死了,公司放了他半年假,他后来也终于再娶有了新的孩子,然而人始终神叨叨的。人遇到这些毁灭性的创伤,痊愈的机会有多大?这个闷电影的好处是,不探讨,只陈述:看吧,这就是一个受害人的生活。

剩下的就都是很好看的。

《声名狼藉》(Infamous)。看完了马上订购了一本《冷血》(In Cold Blood),电影和小说相互促销赚了我不知多少银子,譬如现在正在读《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就很想看上一部(哪怕不是这本小说改编的)鲍嘉的电影。刚巧《声名狼藉》就提到他——卡波特就是用和鲍嘉掰手腕儿的故事打动了冷面警长的心。我还没看过《卡波特》(Capote)呢,Toby Jones演的这一位就够巧舌如簧的了。导演Douglas McGrath写过《子弹横飞百老汇》的剧本,难怪电影文学气极浓,还穿插了很多似真似假的文艺八卦。Daniel Craig演杀人犯之一Perry Smith实在是不二人选:体力活的身板儿,文艺人气质。不过戏里敷衍的那段卡波特和Perry的感情戏也够让人云里雾里的(虽然很动人),因此我也更想看《卡波特》电影儿。

《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八百年前的经典了,我怎么才看呀。

《判我有罪》(Find Me Guilty)。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儿。神奇之处在于,我虽然觉得那个神奇的男主角非常眼熟,却死活想不起来著名男演员里有这么号人,还以为只是因为他长得像亚当桑德勒呢。看到后半拉才怀疑他是那个演动作片的,看完一查果然是范迪塞尔(Vin Diesel)!妈妈咪呀,我以前只看过他的《限制级战警》(xXx)和某部《星际传奇》(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一直以为他是个极限运动员,没想到还能演口若悬河的意大利黑手党。后来发现迪塞尔先生还颇神秘,更加让人好奇。

关于这个电影儿争议够多的了,有的说导演阴险,颠覆民主和法制,有的说这才证明民主的真义。入戏较深的,有的骂陪审团愚蠢,有的庆贺庶民的胜利,有的崇尚个人主义,拥戴Jackie DiNorscio的人格魅力——他和黑手党家族一共二十多人被控有组织犯罪,控罪七八十条,只有他不请律师,自己给自己辩护,在耗时近两年的史上最长审讯里竟然获判无罪。我喜欢这个电影当然是因为它严重的不非黑即白。自命精英脾气很坏的检查官未必是坏人,为人诙谐让人乐于亲近的杰基未必是好人。以正牌好人角色现身的检查官却充满了惟我独尊逆我者亡的独裁气质,行为不法生活混乱对黑社会家族充满愚忠的杰基却时时宣扬普通人的日常处世哲学和对异己的宽容。陪审团的判决是对是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走完全部法制程序的结果,不是人治。而有趣的是,所有的法制程序全都是人造的,证据要像铁一样solid,判断到了还得人来做,而不是其他什么制度或机器,所以换一批人,可能黑白颠倒。《十二怒汉》(12 Angry Men)是这么个故事,《判我有罪》也是。只不过拍《判我有罪》的时候,导演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八十二岁了,看这个可气可笑又可爱的世界有一种老年人特有的宽容。

长假结束前最后一个晚上,我得好好想想挑挑最后一个电影儿。

18:28:32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