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28 April

兵临城下


虽然没到五一,心情早跟着跑了——在班车上已经困得睡着了,回到家还是不怕,想看碟,因为知道后面有个长假等着,尽可以睡。看Enemy at the Gate不是因为最近迷上了Jude Law,而是因为最实际的原因——好象有马塞克,赶紧看了有问题可尽快拿去换,迟了就卖光了。

不知为何好多人不喜欢这里头的Jude Law,我倒觉得挺好。花絮访谈中Law蓬头垢面的样子,似乎刚丛战争场景里被拉出来,没洗脸,不英俊,比较像个人了——以前像希腊神话。为何有些片子他同同性扯上关系?导演看到了水仙花是也。

片子没什么不好的,除了战争场面仍觉得假(太技术了以致过于现代口味),无法投入;除了几个重要场景编剧的功力没上去,在该冲顶的时候,差了小半步,又接到下一幕了;除了Fiennes(在剧中叫什么来着忘了)知道Tanya爱的是谁时在报纸上大肆污蔑瓦西里,性格转变太突兀简单……其他的倒觉得都好的,哪怕有偶最受8了的,Fiennes死时那一段对公平幻想破灭的政治言论(一大段信仰崩塌,加上……富人有富人的天分,穷人有穷人的天分;富人有富人的爱,穷人有穷人的爱;如果你不嫉妒你的邻居,总会有什么别的去嫉妒),这是绝对美国式的。

Fiennes被编剧写得硬邦邦,他的爱情84牺牲在瓦西里的竞争下,而是死在编剧的手里,这样的人既是苏联人又是编剧的一个符号。Tanya也没什么特色,她不见得比《莫斯科不相信眼泪》里的姑娘们更美。可是今早看了一大段佛罗伦萨械斗的书时——在那个充满了暴力、阴谋、毒药、奸计、绳子和刀的社会里,有贝凡纽多那样的身兼勇士及艺术家一身的英雄恶人,又有教皇的儿子塞查普尔查那样暴戾狠辣好勇斗狠的美少年,“一个人越痛苦,越害怕,越难受,遇到发泄感情的机会就越高兴”,——所以Fiennes和瓦西里初见Tanya时,在炮声隆隆中简直是见到世上一切的美,太可以理解了。而Ed Harris呢,偶老妹心爱的Ed Harris,我本来很盼着他出点彩的,可是这部电影里他太是他了——总之处处让你猜得全中,未免有点枯燥乏味。

这样,我反倒觉得片子里最大的光彩是Law。瓦西里有初上战场的懵懂,有勇气,有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的那种聪明,他有年轻的火烫的欲望,他那么英俊——注意是英俊84漂亮,他的这种急于摆脱既定角色的尝试让偶们有幸见识他的另一个侧面(典型色XX言论)。如果他和Tanya的爱情里有什么我最欣赏的,就是在宿营地那段激情戏。两个年轻的活生生的肉体,那么窘迫地做爱,告诉我们,这就是战争,这就是青春。爱情,倒是另一回事了。这一幕Law演得很好很好。

因为前几天看Wilde,看Talented Mr. Ripley,习惯了那样的Law,看这个倒老觉得他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了(谁又知道什么是他的真自己),可是有幸他藏了一路,彻头彻尾。他真的像瓦里西。

Ed Harris也像德国人——冷酷的,理智的,冰蓝色的眼睛。有一个他面部的大特写,甚至让人觉得不寒而栗。Law的眼睛则是碧蓝色,那一点点碧,让他添多点生气。

可惜又可惜的是,有一幕,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没有抓住——就是Fiennes告诉他,Tanya死了,送夏沙妈妈上船的时候被德国人的炸弹炸死了。镜头直对着Law的侧脸,可是他三下两下就糊弄过去了,让偶伤心。这是个天大的把高潮掀到顶的机会,就这么没了,真是导演的失误,我那个恨呀。

电影还是吸引的。一般8点就睡的偶,到9点半才打第一个盹,又一直精神到11点。这中间不乏家猪的功劳,他过一会儿走过来说一说,苏联人当年是如何把十几岁的少年送上战场,火车一停就打仗(跟片子里一样),没有training,只发枪,当成人墙也得顶上去——我第一次知道,这84美国人杜撰的,这是苏联人自己写的(苏联人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追忆?大概是悲悯又骄傲,冷硬又自豪。这场仗不赢不行)。

片尾说,神枪手瓦西里也是真的,他的枪至今存在斯大林格勒的二战博物馆里。我在想,他也一般英俊吗?苏联胜利后他怎样了呢,不知是否当上了他梦想中的工人?

[导演:Jean-Jacques Annaud 演员:Joseph Fiennes, Jude Law, Rachel Weisz, Ed Harris 派拉蒙2001]
posted at 15:03:00 on 04/28/04 by barb - Category: Movie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Add Comments

这篇文章已经关闭,不能添加评论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