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10 January

浪荡

终于把《郊区佛爷》(The Buddha of Suburbia)给看完了。小小的一本,二十五万字嘛,没想到内容那么多,估计作者(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自己也把自己弄糊涂了,不知道该一条路走到黑的是种族、阶级斗争、流行文化还是成长还是别的什么。总之就一起拧把着来,以致于时常让我想起世贸天阶地下那家印度菜,各种豆子、肉、蔬菜的糊糊,味道浓烈,一种模糊的美味。

我最不喜欢这本书的就是这种暧昧不清,凡事皆片断不能长久。郊区佛爷写的是男主角十七岁印度男孩克里姆的老爸,表面是过着刻板生活的小公务员,背地里念念有词摇身一变东方精神导师给人排忧解难,在这个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出轨,投奔客厅神堂女主人只剩下一个乳房热衷投奔上流社会的二奶伊娃。多有趣的人啊。可惜刚有一些表面化的描写,比如穿印度神袍故弄玄虚啦,佛爷根本是路盲啦什么的,就把他撇在一边,专注男主角的浪荡青春,只有在他无所事事的时候,作者才又想起他爹和后妈。

像我们熟悉的红玫瑰白玫瑰博彩,佛爷在选择情人伊娃饱尝月亮背面后,不可避免地迷惑失落,只是这是身为大配角的迷惑失落,其内心世界,是否可以写成一部印度第一代移民心理史呢,二代移民可不关心,作者也不关心,偏要用人家的名号作书名,极尽暗渡陈仓之能事。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克里姆从十七长到二十,从南伦敦(郊区)混入北伦敦甚至纽约文艺圈混沌一路的强烈自知,从懵懂到震撼到混乱到清醒,绚烂即将归于平凡之前一刻。好像Almost Famous。和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的小说一样,《郊区佛爷》也随时要加上一段流行乐,读者如果不是六七十年代摇滚乐迷(Hornby生于1957年,Hanif Kureishi比他大三岁),至少丧失三分乐趣。克里姆跑去伊娃家参加派对前处心积虑的打扮,根本就是《回首愚生》(Flashbacks of a Fool)里男主角Joe的少年时嘛——黑眼影,紫衬衫,紧身喇叭裤……他们的偶像叫大卫宝儿(David Bowie)。

“在这之前,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欲望指引我,我无拘无束,除了恐惧。但现在,在二十出头的岁数上,有些东西在我内心深处成长起来,就像我的身体在青春期发生了变化,现在我发展出一种负罪感,发展出一种不仅关注别人看我如何,而且是我看自己如何,尤其是在打破自设的禁区时如何的感觉。”

那种少年霎眼看世界,惊呆了,吓坏了,悔极了,兴冲冲……的瞬间,都有过吧?他看到歧视,以为是种族的错;他看到文艺,以为是无知的错;他看到前路茫茫,以为是自己的错……一而再再而三的冲突、恋慕、性、阶级、文化、人性、种族……这么多野心藏在二十五万字里,真是想把读者累死啊。所以小说只好在这种自我发现爆发时戛然而止。

所以当流行读物看最好。读时如蒙启发,随时出轨一小下,就更好了。

读到佛爷和二奶去看《西区故事》,我也看看(像Jun说的,这出1961年的电影台词真够超前)。读到王尔德,我也买了一本《在深深处》。读到文森特·明尼里(Vincente Minnelli)我犹豫要不要看我仅有那张《南海天堂》。读到佛爷穿着金红背心和印度睡衣,以优雅姿态(其实他是个大肚子的胖子)站在二奶客厅里,像纽瑞耶夫站在一群丑角中间,读到男主角在纽约进入陌生人群之拘谨像个喜剧演员站在一屋子保罗纽曼中间,我笑死了。


1197110552578FK0920071209C001_b



posted at 19:33:53 on 01/10/09 by barb - Category: Books

Comments

Jun wrote:

所谓“社会进步”什么的都是表面现象,现在的人度过青春期的各种纠结跟古代的青少年在本质上也没啥两样。

看了西区故事,很不错哦,音乐和舞蹈都好。

01/10/09 23:33:16

Jun wrote:

这个爸爸听上去满有性格的嘛。。。

01/11/09 11:41:47

barb wrote:

是有趣啊,后来他干脆辞了职专门帮人作精神引导排忧解困,儿子等着看他自生自灭收不了场——却偏偏生意盈门,世上痛苦焦虑的人那是源源不绝……

01/11/09 20:20:18

呓语 wrote:

是六七十年代吧,不正是新纪元口号提出并迅速蔓延之时。恐怕不仅仅是痛苦焦虑人们的出路,也是给某些理论做活生生例子的佐证哩。

01/12/09 04:42:37

barb wrote:

是啊,印度香一烧,把新青年们都薰得神叨叨的……

01/14/09 10:01:49

Add Comments

这篇文章已经关闭,不能添加评论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