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05 May

晚清碎影

去著名景点世纪坛看“晚清碎影”照片展,人丁寥落,感觉很爽。摄影师叫汤姆逊(John Thomson),二十五岁(1862年)的时候游历亚洲,三十一到三十五岁间又逛了广东、福建、北京……简直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比较厉害的是全程一直带着巨大的原始照相设备和玻璃版。展览介绍上说他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我立时三刻想起Chariots of Fire里的传教士长跑冠军,恰巧汤姆逊也是苏格兰人。

作为一百五十年前的作品,这些照片的质量真不赖。除了个别因为技术问题曝光过度或不小心划花的,大部分构图合理,细节清晰,放大了瞅也没啥不妥。汤先生似乎只对人和风景感兴趣,很少见拍生活起居器皿食物的,美中不足。

风景照里颇多今日沿海城市的远景。出了展厅有一面隐蔽的墙放投影,一幅一幅对照照片中地点的今与昔(大概是新旧社会的对比),沧海变货港,桑田变高楼,空中还多了无数电线电缆……没什么观众,只有我们俩,和蹲在地上的一个小男孩,看得津津有味。

远在1870年的珠海已经有很多簇新的欧式风格的建筑,叫少见多怪的边疆人民大吃一惊。

比起来人的照片更有趣,主要是三种:劳苦大众(脚夫、苦力、和尚、当兵的)、官员、妇女(贫女贵妇都有)。据说汤姆逊沟通能力极强(也不知道用英文用中文),不然不会给他拍到内眷。那时妇女的衣服看起来舒服极了,比想象中更宽袍大袖。富家女子的袍子做工不见得多高明,滚边上的绣片却极为精致(还有做成立体几何图案的),拆下来都是艺术品。反而商人们的衣服比女人更讲究,穿着皮裘,戴着扳指,虽然早不搭弓射箭了。

汤姆逊的怪癖是爱拍人家的发髻头饰,脸和身材长得好不好倒不管。说是有钱人家小姐弄个头要两三个钟头,真吓人。还有街头买卖首饰的照片儿,据说卖首饰是极赚钱的营生,也不过就是弄个箱子街头扛着卖,也不怕抢劫。

有时候出来一家子三女眷,满族的就天足(虽然踏着花盆底),汉族的就小脚,不知羡慕人家不。摄影师竟然还能说服人家脱了鞋袜,露出裹过的小脚给他拍,看得我毛骨悚然。

也有一对新人的照片儿,都像木胎泥塑,没啥表情,也不知是屈从命运,还是被照相机吓的。汤姆逊最大的毛病是摆拍——旧中国人都要堂堂正正直面镜头,他非给人安排个侧面照,很多相中人拗着造型,委委屈屈的。

反而胡乱站立的苦力脚夫还要生动些,个个肌肉发达,像健身教练。另有高官若干。原以为晚清官员全是极其昏聩的,看介绍也有个别有所作为,于外交上颇有建树。又有进京城的蒙古族骆驼队,让牲畜住屋子,自己在四合院里搭蒙古包睡觉,不改游牧民族本色。贩夫走卒,达官贵人,莫不摄入眼底,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

我们正看得高兴,突然一阵嘈杂排山倒海涌了进来,原来是旅行团,霎时各路方言填满展厅。导游的小旗一挥,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剩下零丁几人,面面相觑。

0416-NEWS16-17_11

21:17:30 - barb -

03 May

透纳展

劳动节去看英国使馆办的威廉透纳(J.M. William Turner)画展,劳动人民免费。

去的早,人不多。义务讲解员扯着嗓子喊,聚集了小撮人群,我们赶紧逆其道而行。看完一圈下来感慨,透纳真不是我那杯茶。他那些巨幅油画,没一张喜欢的。反而小祯风景画很清新可喜。但我总归对风景不感兴趣:谁不喜欢风景呢?但英国风景画是这样的中性、漠然,没什么可深究的,不像奥妙的人体。

透纳真是一个执着的人,那些宗教战争历史题材的大画,人和故事全是配角,目的性很强,都为了烘托光,他心中无极限的理想。也许在他的宏大的视野里,于自然之内,人就是一种草率的存在。

那些风景画里,我最喜欢的几幅都是水彩加铅笔。影影绰绰不成样子的色彩实验也很有趣。透纳被扣了一顶印象派之父的大帽子,看起来不过是兴趣上的技术探索。影响了莫奈,大概是捎带脚的事儿,郎有心妾无意。以前看过大都会博物馆的莫奈画册,用色看起来比透纳高明得多。

展览里较少见的凹版画我喜欢极了,有种看英国旧小说插图的亲切感,而技术精湛,同样是风卷狂云惊涛骇浪,飘摇小船上的人物要真实得多。我是因为这个,还有他做教师的示范画才心生敬意。或许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胜过一位伟大的画家。

据说透纳是一个金牛座:衷情艺术却很会赚钱,备受批评而不改其风:mrgreen:


turner

20:53:17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