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13 April

破摩登


romeojuliet
罗密欧+朱丽叶,我当然爱看。那绚烂的红幕布蓝盔甲黄戈壁,男女主角眼睛滴溜乱转闪烁青春的宝光,说摩登不摩登说另类不另类的音乐砰啪乱响,光看声与色,我就喜欢挑Baz Luhrmann——刚买了九二年的《舞国英雄》(Strictly Ballroom ),听说它和Romeo+Juliet、Moulin Rouge!并称他的“红幕三部曲”,果不其然,统统红色称雄,只是《舞国英雄》红得贴近现实,《红磨坊》迹近失真,《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可能是其中最多姿多彩的,像意大利教堂的彩玻璃。

我自己的心得是,Romeo+Juliet千万不能正经看,拿它当MV正合适,边往嘴里塞爆米花边看,或是小聚会人声沸沸,是刚你来我往地随意瞟一眼两眼三眼,刚刚好的热度。如果非要琢磨出个什么意义和价值,保管怅然若失,因为轰轰轰一阵子看完,脑除了那些爆裂般的色彩和音乐什么都剩不下,这就是用家喻户晓故事的好处。

罗与朱的故事为什么四百年演也演不厌,肯定有莎翁学者认真研究,我这个外行半吊子的个人感觉是,这个故事太洗炼了,有一个非常紧密简单的内核,青春与死,不衰的主题。很多优秀的故事作者说,等到故事一展开,人物是依照自己的性格自行发展,不受作者控制了,我估计莎翁他老人家写到罗密欧无敌的英俊,朱丽叶无双的美丽时,也曾暗自感叹:对不起,事情到这一步,非把他们弄死不可,我也是不得已啊。

正好看这个片子前看了电视上放的《恋爱中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Love),这个电影虽然色彩不算浓烈,不过故事性很强,演绎得异常甜蜜——异常的意思就是不太正常,左看右看都觉得奇怪——如果莎士比亚那些让人含泪带笑的故事都是这么着写出来的,打死我也不相信。料到了既然是in love,就一定要和罗密欧朱丽叶扯上关系的,可惜纵使电影把帕特罗拍得那么美貌,舞台上的情侣殉情也不动人,编剧没法在青春和美上做文章,只好巧妙把故事设定在戏外,让观众三重感渭:她是她,下了舞台就要嫁给不情愿嫁的人;她是朱丽叶,永别罗密欧的同时作别恋人莎士比亚;她在舞台上恢复了女儿身,终于失却女扮男装的梦,却感动了反对她上戏台的未来老公(Colin Firth真可怕,一直吹胡子瞪眼,看不出表情)。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音乐比Romeo+Juliet简单多了,可是有几段旋律好听得不得了,轻快,甜蜜,四两拨千斤地打败后者重金属的戾气,到现在想起来还像是一个仲夏夜的甜梦。如果见到电影原声,一定立刻纳入囊中。

可是返回到青春与死,就再没什么比得上Romeo+Juliet,那会儿Leonardo DiCaprio刚演完Total Eclipse,再前一年拍了The Quick and the Dead,见惯了大漠黄沙,演绎过惊世骇俗的恋情,正是一朵花开得最好的时候。迈克说他的嘴从来没正经呆着过,老是一歪。我添油加醋地说,把詹士甸到蒙哥马利几十年的叛逆风情都歪出来了。片中的罗密欧一直表演着时装秀,从花衬衫到化装舞会骑士服,最后干脆化繁为简的黑西服,像是浓缩了一小爿意大利时装史,和音乐和色彩衬到尽。只可惜和他配戏的Caire Danes木木独独,不解风情,几处眼神动作,明明是导演教的。本来是一张明丽的面孔,翘鼻子,小嘴巴,可惜没有灵气,难怪也就渐行渐远渐无声。外国女孩老得快,真不知三十过了她怎么再吃这行饭。返回头说说皮相,她那时真是沾了青春的光,眼里闪着钻粉,舞会上那对小小的天使翅膀美仑美奂,也就是一个小女孩最好的梦了。到最后,摆满蜡烛衬着丝绒红幕的教堂里把情侣赴死搞成了一个仪式,再加上众所周知的结局,实在没什么震撼性,还不如片头卡家的摇滚青年和蒙家的哥特猛士火并来得耀人耳目。

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心想,这么卯足了劲扰人清听的破摩登(Post-modern)电影儿再多他一两出就好了:|
15:59:24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