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07 August

人之常情

美术史的书只草草看过两本,一本是丹纳的《艺术哲学》,一本是最近才看的丰子恺的《西洋美术史》。两本都是讲稿,丹纳的是砖头,丰子恺的是速写簿。

《艺术哲学》固然好(我是读了傅雷译注才真心认他是才子),但对于我这种完全没有地理概念的读者,它的地理为轴是种挑战,看到“法兰德斯”(Flanders)的时候一头雾水(好象从前在小说里读到“晋察冀”)。搬到北欧后旅行几次才慢慢在大脑里建立模糊的欧洲地图和对风土人情的直观印象,也许一年后可以重读《艺术哲学》。

只有一百二十页的《西洋美术史》在这方面倒很帮忙,像摄影机一样,按年代顺序扫过当时欧洲地理上的艺术中心,碰见文艺复兴这样重要的繁荣盛景,就聚焦一下,再抽出来摇向后世的巴洛克、浪漫主义……各有时空上简单清明的印象。如果丰子恺还活着,他应该被请去做艺术纪录片总导演。例如书中常见的时空变换的起承转合:

“做了金字塔史芬克斯的古王朝的梦之后,我们现在要从开洛(Cairo)溯尼罗河五百哩,来看Thebes东岸的新王朝的遗迹的Karnak神殿了。”

“‘光从东方来’: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的光,过了爱琴海,到希腊经半岛,在那里开出了Hellenism的绝大的生活表现的花;现在再从地中海向西行,到意大利半岛,变成了自Etruscan人的勃兴至共和、帝政两大罗马时代的一千数百年间的无比的隆盛,又一转而为五百年的文艺复兴时代。”

“自此以后意大利画坛一蹶不振。而文艺复兴的波涛,一转而澎湃于北欧之野。德意志、荷兰、法兰西、西班牙就代替了意大利而作出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的新花园。现在我们可以移向这边去眺望其烂漫的光景了。”

以前粗略看过丰子恺漫画集《几人相忆在江楼》,里头的漫画常以古诗为名,构图是西洋式,技巧是国画式,画里人物物件却一点不复古,完全是时新的、即时的,又总是日常生活场景,家中孩童嬉戏啦、散步走到柳塘啦……感觉他心态见识非常开放,又有鲜明坚定的审美标准。

果不其然,其女丰一吟在前言里引了他以前一篇序言的话: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烦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盖‘艺术’与‘艺术家’兴,而艺术始衰矣!出‘艺术’之深宫,辞‘艺术家’之尊位,对稚子而教之习艺,执途人而与之论美,谈言微中,亦足以启发其生知之本能,而归复其人生之常情。是则事事皆可成艺术。而人人皆得为艺术家也。”

可惜现在和八十年前也无啥大差别,“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

15:33:25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