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25 April

小时候看香港电视剧,喜欢江华脸上淡淡的倦意。他貌不出众,能熬成男主角,总要有些特别的东西,我想是那股懒洋洋的气质。可见我从小不是个积极乐观的孩子。

爱看勒卡雷,也多半为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倦怠:一些普通人间谍们,有着普通人的焦虑和无奈,活计还得干下去,身不由己。我很喜欢他在第一本书《电话疑云》(Call for the Dead)里的序,他说“我开始写作是由于对生活厌烦得要发疯了”。据说他自己是个怪老头儿,七老八十了,独自住在悬崖上的房子里,厌恶人群。能吸引他小说里人物的,也尽是一些怪人,多数受尽折磨,要么是饥饿,要么是战争,要么是拷打逼供。好在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不会让人读得不舒服。

要说多么喜欢间谍题材,未必。吸引我的是那调调,按部就班的,普通人的,被时代的洪流席卷着,淘汰着。最爱的当然是小头头乔治史迈利(Smiley),他是个五短身材的胖老头,性格文静。我本以为他应该具有惊人坚毅的性格,是块处变不惊的老姜,却意外地看到他的愤怒、无奈、脆弱……这些日常的感情,甭管他处理多么大的阴谋。

《电话疑云》里,“突然间,他感受到一种经受不住挫折的惊恐在内心里升腾起来。随着惊恐而来的,是对这个满头灰发、满脸理智笑容的装腔作势的马屁精、猥亵的娘娘腔的无法抑制的愤怒。惊恐与愤怒随着一股突然而至的潮水往上涌来,弥漫他的全身。他感到脸火辣辣的,镜片变得模糊了,陡然间眼泪汪汪的,平添了他的羞辱。”对面那个人是他的新上司。

春天不是读书天。前几个周末宁愿去看花,在一场毛毛雨后赶上了元大都遗址公园的白海棠,又特地绕远坐地铁看了两次大钟寺站旁边开得密不成样的桃花。书就一直搁着。拜大风天所赐,终于看完了延宕好久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我本来记性就不好,勒卡雷的小说又人物众多,时间拖得一长,就老是忘了前情。难怪他的书都要有人物表,我特地折起那一页,新出场一个人就翻回去看,到底谁是“剥头皮组”的,谁是“点路灯组”的。中间有点不耐烦,几乎迷失了,结果一到结尾,并不是恍然大悟,反而是一种反高潮的黯然神伤。我也挺莫名其妙:他并没抛出什么重量级的煽情手榴弹,怎么我就感伤了。大概是开头和结尾密密衔接了起来,那种最普通的小男孩的眼睛所看到普通的一幕,衬托着那个既不是主角也不是英雄的前特工惊人的过去,而他也不过是为了衬托史迈利挖出来的内鬼,那君子人儿的悲剧性。

还有安,史迈利的太太,也是他永远得不到的女人,像个鬼魂儿一样氤氲在他孤零零的生活里。加重了这种愁苦的气氛。

真见鬼,我本来读的是所谓的硬汉小说,一个是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的《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一个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没想到一个比一个弯,一个比一个酸的馒头(sentimental)!看得我又爱又恨。

12:26:57 - barb -

23 April

天色

以前看师太小说,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所谓名言警句,而是她笔下千变万化的天色,蛋壳青、淡紫、灰蓝……还有像怪兽一样吞吃天空的乌云,火一样的影树。小说早烦了,这个百看不厌。

今在杂志看到一九四一年香港沦陷,独脚将军陈策带着一批英国军人突围泅水到惠州的故事。这些军人无论中英,竟都有日记留下来。其中一个叫McEwan的英国军官在当年圣诞节,即突围当天记下的日记有这么一段:

“日色将暮,仍无信号。七点。七点半。八点,终于有了。感觉上我们经过了非常漫长的等待。船驶了出来,我看见我在香港见过的最美丽的傍晚。南丫岛之西,残余的淡紫色的晚霞,钢灰色的天空有星光零散闪耀,右舷之大屿山在兀自一大片深紫之中呈现错落的灯火。在我们背后薄扶林一座建筑物疯也似的发亮,乌黑的浓烟冉冉升到夜空,远方火焰可见。船上凝聚着一种说不出的悲剧感:香港沦陷了。仅仅十七日。现在我们正朝向中国进发……”

一下就想起师太小说。原来那不仅仅是描写,是人所共见的维港美景。

20:14:50 - barb -

05 April

时髦

召集腐败的时候,不爱正在香港出差,电话那头兴冲冲地讲,哎你知道吗,我买到了《小团圆》!被我一盆冷水泼过去,老大,现在人手一本《小团圆》好不好。

欣叶腐败现场,姗姗来迟的习习也噌地掏出一本《小团圆》印证啥是当今时髦女郎随身装备。

但大姐头锲而不舍地又买了《对照记》,虽然她信誓旦旦以后都改看繁体竖排版,《对照记》倒不是的。当我一盆“早出过简体版了又平又靓”的冷水又待泼过去,才发现,的确内容还是不一样。她在出差的间隙两天就把《小团圆》读完,跟我们讲,看过《对照记》,板上钉钉,都是真的。

奇就奇在话题都集中在二婶身上,从她的美貌(有照片为证)、摩登、矛盾、新女性的挣扎、当妈的本分……一路说下去,不知道初为人母的小涵是不是被不体贴的我们多加一重心理负担。

王德威的《落地的麦子不死》写“张派传人”,有朱氏姐妹、施叔青、苏伟贞、钟晓阳、黄碧云、王安忆、须兰、袁琼琼……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倪师太,大概不够上纯文学的台面。但当然她是张派传人。而二婶和九莉的纠结,最适合用她的名言改编:都是时代的错。如果二婶得到过现代育儿教育的哪怕一点点启发,大抵不会这样。当然没有这么多的痛苦,也没有这样的小说。照概率看,天才不该是不世出的,只是或许,有些被幸福生活埋没了。

花团锦簇的《小团圆》的评论里,我其实最想看王德威,似乎他还没写?

在我的忽悠下,不爱和Ithaca又人手一本四月明日风尚,为了附赠的张爱玲detached别册——我虽然不是张迷,对她的手稿、美国身份证……这些杂七杂八“活过”的证据还是爱看的。虽然马家辉再次大洒狗血,总算是惠民一次。然后,细心的I小姐指出,设计是陆智昌。难怪素净的风格似曾相识。

08:15:55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