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19 May

一篇访谈

昨天读到船发来的陈丹青访谈,发现米开朗基罗果然是同志。记得师父以前说,在西斯廷仰望天顶的时候,突然就意识到米开朗基罗是喜欢男人的。我希望未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不是为了验证米大师的性取向,而是想面对面感受画家亲自的传达,体会画本身喷薄而出的情感。陈丹青说九十年代,在纽约,好友开的亚洲同志酒吧里,画了米开朗基罗天顶画里巨大的男裸体。这个真是让人羡慕的经历——掌握一门艺术的技巧,用它复制所景仰大师的作品,并能自由地表达给别人看——不是创作,但是是一件同样过瘾的事。像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用自己的电影向希大师敬礼。

我把这篇访谈从头读到尾,觉得很好看。不光是为了发掘八卦啦(哇,卡拉瓦乔也是!难怪偶像要大老远摸去看他的画。他看的是诗琴少年的散淡眼神,还是枯萎前的肉身?)。有一段时间对陈丹青这个人很是犹疑,那种对曝光多的人常常油然而生的犹疑。而且大多数名人访谈都没意思极了,好多写字还比较有逻辑的人,一接受采访,就说都不会话了,没有上下文。这篇访谈里好不容易有个思路清楚,表达清楚,并且用自己脑子想问题的人,并且他光用嘴就描绘出全城同志大游行那么好玩的事,还很有现场感(不由想起体育解说员)。

另外就是认同陈氏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不一定针对同性恋。包括那种雷打不动的道德观、未卜先知的立场、泰山压顶式的判断……我的确也不是这类人。

“对同性恋反感的人也可能对其它事反感。有那么一种人群会对凡是他不认同的事物反感。同性恋问题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和天性。所谓意识形态,就是指我们事先被灌输的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那些意识形态强的人会对很多事物反感,包括同性恋。他甚至还没见到那个人,就会有一个立场,一种情绪,一种判断,伴随一整套例如‘违背自然规律’之类大字眼,然后立即进入厌恶状态,谴责状态。我发现我不是这类人。”
17:28:59 - barb -

18 May

读书人的Timeline

这好象是水木的话题,Cathayan写了自己的,鼓励我也写一下。我说我的记性不好,他说那才是最真实的,能记住的就是印象最深的。那么我试试。

0-3岁:
在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生活,跟着妈妈背诗,十万个为什么经典问题是:“项羽的羽是不是下雨的雨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6岁:
得着书就看,还看过七几年出版的小人书,“批林批孔”。儿童读物《小猕猴》和《中国儿童》。《小猕猴》有一道猜谜题,一个信字,右下角的“口”里画着一道浪花,妈妈还是谁告诉我这是一个成语,叫“信口开河”……
爸爸给读故事书,还录成录音带,可以反复听,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6-11岁(小学):
三年级前爱看小人儿书。回河北老家,姑姑买给我全套丁丁历险记小人书(据说是正式出版社未付版税的“盗版”)。还有一些聊斋小人书也有印象,比如“连锁”。还有《玉娇龙》。
有两本字儿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小灵通漫游未来》和《热带丛林历险记》。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豪夫童话》、《张天翼作品选》(有大林小林)、《儿童文学作品选》(有《闪闪的红星》、《没头脑和不高兴》、《宝葫芦的故事》等等)、《皮皮鲁和鲁西西》。
彩绘《西厢记》(查了一下画家是王叔晖)。
三年级开始看人民文学版《红楼梦》,最爱第一册的繁华热闹。奇怪的是没学过繁体字就认得。
爱看《七侠五义》、《绿牡丹》和《封神演义》。看不懂《镜花缘》。外国小说有《三个火枪手》、《牛虻》、《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地球上的五星期》、《神秘岛》、《向月球飞去》……
五年级,在同学家看了《冰川天女传》。后来陆续是《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
同时还看了琼瑶小说,第一本是《梦的衣裳》。
好象从三年级开始,每年六一妈妈都送书给我,分别有《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记得当时很喜欢北魏这个朝代)、《世界五千年》等等。婶婶送的有《水浒传》全套41本。
还记得《包豪斯家具图集》、《簪花仕女图》。

11-17岁(中学):
初中订了《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
用了整个初中的时间读完绝大多数出名的武侠小说(金庸、古龙、萧逸、温瑞安、梁羽生、柳残阳、卧龙生……),初二每天一本,和别班同学合租。当时最喜欢古龙,尤其是《多情剑客无情剑》。
《西游记》。
三毛《送你一匹马》、《万水千山走遍》、《闹学记》……
最爱是《说不完的故事》。
杂志《海外星云》(看最后几页明星版)、《少男少女》、《中外少年》。蔡志忠的漫画。
翻译小说有《第四十一个》。

17-21(大学本科)
萧丽红《千江有水千江月》。黄碧云《盛世恋》。严歌苓《失眠人的艳遇》、《校园里的故事》、《抢劫犯查理和我》、《倒淌河》……
张爱玲、白先勇的一些小说。李碧华的《霸王别姬》、《生死桥》、《青蛇》、《满州国妖艳——川岛芳子》、《绿腰》……
《动物凶猛》、《平凡的世界》、《白鹿原》。
《淘气包艾米尔的故事》
杂志《台港文学选刊》。
亦舒小说,《流金岁月》、《开到荼靡》、《圆舞》……
席娟(流行啊,席卷全中国)。
迈克《采花贼的地图》。
齐藤千穗的漫画,《芭蕾娃娃》、《白木兰圆舞曲》、《花冠安琪儿》……现在想想对齐藤千穗的迷恋,其实是喜欢上芭蕾的最开始。
(大学时代整个儿一不思进取,俺妈当时要认识Cathayan肯定得唠叨,你看看人家Cathayan看的是啥,啊!)

21-24(后大学时代,研究生院)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奇鸟形状录》、《象的失踪》。严歌苓《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绿血》。
继续看亦舒,《黑羊》、《风满楼》、《拍案惊奇》、《假使苏西堕落》……
李欧梵的续貂之作《范柳原忏情录》。
《别闹了,费曼先生!》
学校的小报《露天》,乔纳森的影评。
香港《电影双周刊》、台湾《世界电影》。闻天祥《影迷藏宝图》。《青少年哪吒》剧本。
可见兴趣已经完全转向了电影。

肯定有忘的,待补。
建议有blog的同学们都来玩下这个游戏:)
btsb DD也写了
14:56:17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