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31 May

见闻

在动物园见到很多新鲜事。比如北极熊游水,肥大的身躯扎进水像鱼那样游起来,轻巧而灵活。比如驯鹿睡觉,庞大像树杈一样的鹿角支棱着,只能下巴枕地——当地人都不稀罕,就俺俩扒在栏杆上看啊看的。比如熊哥俩打架,从地上扭到台阶上又扭下来,两个巨大的身体滚在一起,看神情还没成年呢,稚气未脱……这里的动物特别活泼,皮光毛滑,眼睛亮晶晶,不像北京动物园那些昏昏欲睡的家伙。

还看到了据说世上最丑的动物,袋獾,像只大黑胖老鼠,矮墩墩很壮实,毛乱扎着,没完没了地绕圈跑。没看到它最丑的一面——介绍牌上画着一幅它张着血盆大口的图,确实很吓人。又见到蓝蛙,背上是鲜艳的宝蓝色,据说有毒——想起有一次Olimpia拉着我去三里屯村的蓝蛙餐厅欢乐时光,喝了一杯她最喜欢的玛格丽特,顿时头晕眼花被拖回了家——有人说兑那个酒的龙舌兰也是有毒,我一并敬而远之。另看到养在一起的黄蛙,比蓝色的个头小,一只核桃大,背上明黄配墨黑,像警戒区,只怕毒性更强。

真正恐怖的一幕还不是这些怪兽,而是一种貌似无害的鹳,羽毛雪白,翅膀下半边是黑色,张开翅膀几乎可以说它美。可惜给我们看见它午餐的一幕——啄着一只小鸡,往水里浸,不知要淹死还是清洗,涮了那么老半天,长喙一甩一甩,一口就把小鸡吞下去,还喝两口水助消化。一只不够,又转头向一只罐子里叼啊叼,原来那是它的“饼干筒”,估计是饲养员放好的,一啄又一只,如法炮制。还不够,又去吃……看得我和C毛骨悚然。

这里的动物围栏低矮,人又少,和动物有种呼吸相闻的亲近,园子里尚飘着淡淡的动物臭味。所以不管是可爱、傻气或凶残都有一种切身感。C上次来就见到野鸡从自己家跑出来,直跑到人行道上去了。在热带动物馆,人走在林叶间,大红花垂下来,蝴蝶时不时就飞上你的衣袖,感觉很奇妙。渐渐觉得自己是动物众生中的一员,既不独特,也不孤单。所以h君嫌去伦敦出差无聊,我怂恿他去动物园。

只可惜我已被发配成人世界,不能混进小朋友的天地——在家畜区,小朋友可以进入围栏抚摸小羊,又或者由饲养员带着骑小马绕上一圈。除了这些无害的动物,尚有更朴素的教育,一片开放区摆着各种动物的皮毛和羊的骨架。有一张红马皮,毛发又软又长,在风里轻轻的动,我摸了又摸,是很温柔的触感。这不残忍吗?其实不,如果我们从小也知道这么多事实而不是故事的话……



zoo 1
去动物家

1
熊伴侣?

8
爱打架的棕熊

2
和好了就这样

3
梦枕貘的貘?

4
水獭们总是成群结队,急不可耐

6
马皮和羊骨

5
斑马的屁股,长颈鹿的头

9
大象家

19:44:44 - barb -

30 May

去zoo

广东话不是有个说法“去ball”吗,香港特色的中西结合,有种世俗的活力,还很精刮,惜字如金,已经描绘了动作目的进程。这星期天天盼着周末去动物园,就是想到这个词形容的正在进行时。

哥本哈根动物园Cathayan已经去过一次了,我还没来得及去,就先去了柏林。被柏林动物园花木之繁盛动物之千奇百态震撼了一下,像长大以后的北极熊克努特(Knut)啦、夜间动物馆里活跃在幽黑里的动物啦、屁股像斑马脑袋像驴个头像骆驼一样的动物(介绍只有德文,至今不知道是什么动物)啦……但是Cathayan说哥本哈根动物园比这还要大还要好,我的头脑顿时一热。

在开门的时候赶到动物园,看到暴长的买票队,成群的家长们扛着孩子推着婴儿车从四面八方赶来,把我吓坏了。结果进了园子,人群迅速消融,一下子安静起来,这个动物园实在是大啊。

一个巨大的遗憾是,旅行手册都不提动物园。所以我自造逛动物园贴士:千万不要在饭点儿去午饭,渴了才去买水,要么提前要么滞后(滞后又不保证有吃的剩下来),否则只好挤在焦躁的家长和号哭的小孩们的长队里,对于一天能吃无数顿的小朋友们,什么供应都嫌有限。于是我这个狡诈的大人一入园就跑进餐厅来了套早午餐,里面还颇有几桌拖老带小的本地家庭,估计都有动物园年票,才这么有经验。这个早午餐非常恐怖,有面包奶油奶酪培根小香肠萨拉米烤鸡蛋卷软饼糖浆酸奶麦片杏仁饼干南瓜子榛子水果咖啡茶……都非常非常美味,Cathayan只点了一块蛋糕,然后就看着我胡吃海塞,然后我就一整天都不饿。

哥本哈根在时令上确是比柏林晚一步,在柏林动物园看过的杜鹃,又在这里重演。这些动物园对于我一半是植物园,花总是那么丰厚,开得像小火焰。至于动物园的植物为什么总是长得比别处好呢,请大家自忖原因:P

而哥本哈根动物园比起柏林动物园又有一种陈旧的别致,错落在动物世界的边角小屋,如果只是欣赏建筑,也经得起打量。



zoo 2
一隅。

zoo 4
走过羊驼家就是这间办公室,杜鹃花起起落落,盛放,盛放。

zoo 5
凑近了看。

zoo 3
动物园餐厅,在这里吃了撑死人的早午餐。餐厅装修成印地安人风格,隔壁是骆驼家,
边吃边见到脱毛的骆驼闲晃。

09:29:19 - barb -

26 May

异性

Jun说道在体育迷堆里觉得“不小心闯入了有点私密的男性环境”,我就想起来今天开了一天会,次次是一屋子男人只我一个异性,其中一个会中途换会议室,大家踢踢踏踏地走,我的脚步夹在其中并无二致,穿的是一样的登山鞋。直到最后一个会和我们自己部门著名的淑女经理开,她盘着浅栗色的头发,fcuk式的无领丝衬衫,灰铅笔裙,尖头半跟鞋,优雅地剪腿一坐……我们仨(携业务部门二男经理同行)顿生非我族类的敬畏之感,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谈话。后来一想很气愤,我什么时候和他俩成了一类!

以前跟Junshan、I先生聊天时,不知怎么说起妇女们越来越强悍,Junshan说不强悍行吗,她去印度开会,一屋子男供应商西服领带大军压境,不摆出穆桂英的气势无以对垒。我没有这样的神勇,本来肩负的是深入敌后的使命(在业务部门代表本部门),却不知不觉被他们同化了,好象对I小姐说过,近来越来越渴望理性和思维。也对同事说,好,你想说服他们听你的?用他们的逻辑。

他们的逻辑是什么?一个腼腆的经理说,你知道,我们是nerd。我们不要玩游戏,我们只想知道这个游戏是怎么造出来的,有几个漏洞,原理上怎么改进。我问你们团队(二十人)的多样性怎么样,他说,招不到女的呀。

所以陈永仁是痛苦的,他渐渐了解他们的逻辑,使用他们的逻辑,以期攻击他们,却忍不住认同了这种逻辑……世上原不止一种逻辑和道理,所以无间道无处不在呀(我最近只怕为业务部门说话太多了,不得本部欢心)。

更可怕的是家里还有一个这样的家伙。

19:30:29 - barb -

24 May

小朋友们

IMG_9042
@柏林(熊仔们晒太阳,隶属对面熊公仔店,第二天下雨,我一直担心他们淋雨没有)

18:37:27 - barb -

23 May

看热闹

昨天是Lund四年一次的大学生狂欢。之前同事们大力推销,我问有裸男吗,她们说有,我说好吧。

结果昨天太阳暴晒,人们穿起短裤,一夜之间由冬入夏。花车上的学生们热极了,满脸是汗,油彩半融,还是落力表演。十几辆巨型卡车,载着各种政治讽刺剧,鼓乐队奏着ABBA式的音乐,一会儿躺在地上吹,一会儿相对乱舞。还有女孩子扮迈克杰克逊,男孩子扮Lady Gaga。吹得演得热了,“演员”们忍不住从怀里掏啤酒喝。

大部分活报剧看不懂也听不懂,偶尔看懂的笑死了。有一车是瑞典皇室,两个人扮成大公主维多利亚和未婚夫Daniel Westling。Westling原本是她的健身教练,相恋后大概也爱情长跑了七八年,今年总算被皇室批准了,六月十九日大婚,很多同事计划到斯德哥尔摩挥小旗去呢。

游行之后可以到广场上逛小帐篷,每个十元,里面有滑稽表演射击游戏等等,类似咱们中国的庙会,可是四年一次!瑞典人别提多兴奋了,街上每扇窗户都打开,冷饮摊、烤肉档、咖啡店到处排长队,人们简直把排队当成一种乐趣。据说活动持续到晚上,另有本地摇滚乐队表演。我一下想起黄金周的西湖,来不及地逃走了。


照片 044
骑警开道

照片 075
这也是游行“花车”……所有车上都贴着“不要醉驾”。

照片 097
这个有五分像?:)

照片 104
可爱的(男)啦啦队。

照片 120
她冲我抛媚眼,可惜没照下来。

照片 216
鼓号队,怀里都揣着啤酒。

照片 186

照片 196
冰岛火山

照片 274
可怜的家伙,太阳那么大。

照片 204

照片 287

照片 292
警察们很忙,有骑马、开车、骑自行车的,天上还有直升机在飞(如果你读过马丁贝克的话)。

14:33:27 - barb -

21 May

博物馆岛

chapeau5435
一天半跑了五座博物馆,因为疏于做功课。博物馆岛一天通票十四块(欧元),单座博物馆八块。头一天一口气逛到博物馆关门,回去研究小册子,糟了,绘画馆竟然没有逛。第二天去国家艺廊抱着一种怀恨的心情,尽可能慢慢地,慢慢地消磨,好象这样可以值回票价。

之前f君提到喜欢David Friedrich Carspar,我看了没什么感觉,总的来说不太爱风景画,喜欢人物。有一幅Christian Gottlieb Schick的年青女子(Heinrike Dannecker),山川城镇远远隐在她的身后,仪容青春而健壮,那种美法,比山河壮阔。

Cathayan正相反,因为不爱看人,不喜欢雕塑馆Bode Museum,我倒怡然自得。尤其喜欢一幅马赛克镶得金光闪闪的穹顶画,米迦勒和加百列。我喜欢大天使,那么美,但因为威武,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在最大的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正义感发作,边走边气愤,这些罗马、埃及、巴比伦……的家伙事儿为什么要在德国看?据C说德国人自认是罗马后裔,那么罗马人呢?罗马人认为他们是野蛮人。

而且博物馆展品水准参差不齐,只要是古物就一准儿抱来,甭管是谁家的泡菜坛子(C旁白:只有考古价值,没有艺术价值),以老馆Altes为甚(但是他家咖啡店蛋糕最平最靓)。

结果最喜欢的竟然是伊斯兰艺术。绘画明显从中国偷师,有梅菊做装饰,也有亭台楼阁的场景,虽然建筑大异其趣,那纤巧扁平的人像是中国画法无疑。但是色彩神态另有风情,尤其有游牧民族的野气。骑马射箭驱鹰的可汗,镶在画框上、刻在碗碟中、印在书里,爱死了。

没来得及看Martin Gropius Bau美术馆的另一个伊斯兰展,很不过瘾,于是今天下班干脆买了一本伊斯兰图谱,慢慢看。


IMG_9161

IMG_9141

IMG_9128

21:13:19 - barb -

20 May

小吃

柏林吃得比马尔默好十倍,瑞典人的味觉有种世外桃源式的迟钝,土豆只会白水煮,炸是跟法国人学的,还炸不脆。在柏林吃了一家土豆馆子叫Kartoffel Kiste,吃到土豆坯劈叉饼,和土豆培根煎蛋三层饼(看菜单照片很像老杨和老张书里的大锅菜,立刻就点了),很香。

IMG_9453
在裤裆大街(Kurfürstendamm)看到球迷聚会(有闹事嫌疑,所以警察坐镇),狂歌痛饮,啤酒乱洒,我不知死活地挤到他们中间买了路边摊的面包香肠,边逃边吃,马上把丹麦热狗抛到脑后。还有一种洒咖喱粉的香肠Currywurst,切碎泡在浓稠的番茄酱里拿纸碟吃,像北京的烤鱿鱼或澳门的牛杂。

搞服务的年轻人们看上去很严肃。孤星上写,“严肃和严谨仍被认为是正统的教养”。所以我猜我们吃第一顿饭的Zur Glocke饭馆里那个活泼的服务员是土耳其人。我们指着一窍不通的菜单问他这是什么,他一弯腰,拍拍屁股,说这里的肉。于是我来了个丰腴肥厚的后臀尖儿,C来了个巨大的肘子。

路上看不知所云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Berlin Alexanderplatz),情节记不住,光记住主人公吃了一顿又一顿白煮猪蹄。啊我对所有吃猪蹄的人都感到亲切。

咖啡不大行,没喝过一顿好的,只有蛋糕念念不忘。博物馆一顿,咖啡店一顿,街角面包店一顿,没有一次不好吃。份量是马尔默的两倍,糖分只有二分之一,不甜也不腻。一只奶酪加巧克力,一只夹酸莓酱,一只洒黄油酥,平实充分地溶进味蕾里,吃完只会觉得生活是充实的,美好的。我喜欢它们超过威尼斯的点心。

18:18:32 - barb -

19 May

野草闲花

去柏林几天,不是下雨,就是阴天。然而还是喜孜孜,喜欢树叶青翠,花木繁盛。有一天从大教堂旁边的小店出来,听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跟Cathayan说,柏林是小狗的天堂,全城四百万棵树,一百万条狗,狗均四树!

第一天找酒店花了些功夫,其实是藏在浓荫里。第二天一出来,门口两棵丁香坠着累累的紫花,香气殷殷地送上来。时不常就想起齐藤千穗的漫画书名,紫花情梦,紫丁香夜想曲(那里面有个非常俊美深情的疤脸军官是吗)……

酒店往地铁站有条捷径,穿过一个巨树遮蔽的公园,泥土松软,头天晚上有好多蒲公英球,第二天都被雨打风吹去,又冒出无数不知名小花,细碎地藏在各种草叶里。

最后一天去动物园,反而多看了好多植物。门口十几棵粉杜鹃开得像小宇宙大爆发。
还有回程路上,油菜花田连绵不绝。

我照相的水平差,请fanfan不要耻笑我(当然,都是相机的错)。


IMG_8938

IMG_8924

IMG_9323

IMG_9444

IMG_9313

IMG_9372

IMG_9518

19:24:39 - barb -

18 May

看画


IMG_9160

20:51:03 - barb -

09 May

傻笑

老是咯咯傻笑——看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游记的时候。我本来特别不爱看游记,觉得看别人乱逛乱发感慨没意思,还不够眼红的呢,再加上没有任何行程和喜乐能复制,人和人的感受又大相径庭,有那个闲功夫不如自己计划一趟近省小旅。但是谁让布莱森先生净拣那些明显我一辈子都不会去的地方跑,比如周游全美小镇,搭火车跑遍英国城乡之类的,吃了种种苦头,发了无数牢骚,这种热闹不看白不看(喜欢看村上春树自讨苦吃的希腊土耳其之旅也是一个道理)。

于是他的旅行随笔一口气看了三本:
《失落的大陆——美国小城之旅》(The Lost Continent—Travels in Small Town America)
《“小不列颠”札记》(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
《人在故乡为异客——二十年后返乡手记》(I'm A Stranger Here Myself—Notes on Returning to America after 20 Years Away)(现在在看)

很遗憾还没弄到旅欧游记Neither Here Nore There—Travels in Europe(好象中文版还没出?),心态不可谓不恶毒——想看看他把欧洲挤兑成什么样儿。比起耻笑老欧洲的美国人,他更像个英国人不是吗,对美国挑挑剔剔的,话从来没有正着说过。

但我爱看他的书倒不是因为他坏或者是嘴碎,而是这个人扭曲得太有意思了,美国小镇长大,有个抠门得不行的爹,在英国工作二十年,当过记者,娶了英国老婆,又搬回美国住,直到受不了美国又搬回英国……环境造就的局外人态度,走哪儿批判到哪儿,看得任何别的国家的人都油然而生爱国热情,唔,格么这一点我国倒还没那么坏……另外他不是写过科普读物《万物简历》(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吗(我爹买过一本给我,我当时看到这个名字就恶心得不想看,什么人敢夸这样的海口!),手头这本《人在故乡为异客》就充分揭示了他作为一个美国nerd和英国小报记者结合体的存在。没办法,我这个人就总是被各种nerd和毒舌吸引,唉唉唉。

比如说,会有什么人没事儿钻研日常用品说明书或者报纸数据,一一分析列举其中荒谬反常之处呢。好吧就算美国nerd都干这个,又有谁能把毫无因缘的故事凑在一块以达成插科打诨逗人发噱的效果呢。譬如这一宗:首先电熨斗说明书特别提示“不要与爆炸性物质一同使用”,我们的反应不是像布莱森一样,“对于那些需要这种初级指导的人”要“本能地大肆笑话他们”吗。可是布莱森马上勇敢地承认,“我明白为什么我从来没做过这等蠢事了,只不过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想出那样的点子。”因为报纸上写,亚特兰大勇士队的棒球明星John Smoltz某天在训练时出现,胸口上拉了一条狰狞的红肿痕迹,大家追问咋回事,他才胆怯地承认是自己穿着衬衫的时候拿熨斗去熨,才弄成这样……于是作者抖搂出来一箩筐数据报道,说明因为枕头、椅子、曲别针、钉书器、纸币、天花板(:!:)……等等日常事物受伤进医院的美国人比被电锯、菜刀等等危险品所伤的多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这是个啥国度啊。

18:45:40 - barb -

05 May

泪的小雨

最近工作上不是比较烦人吗,一下裁掉一大堆同事,办公室气压很低,天天恨不得及早打道回府。但此地夜里都白亮白亮的,百无聊赖之感频生。于是连我这个乐盲也不得已听起音乐来。带过来的CD无非是老黄陈医生,总有听烦的时候,今天偶尔翻出一张罗文,听到一首《泪的小雨》,两眼一茫,觉得很清新。不像邓丽君那么甜腻,倒有种戏曲感,“分不出是泪是雨,泪和雨忆起了你,忆起你雨中分离,泪珠儿洒满地”,是因为那个演歌的调子吧。我喜欢听的另两首日本改编歌是老黄的《风雨同路》(筒美京平)和谷村新司的《星》填成的《我的心没有回程》。

另一首Cathayan常听的日文歌是夏川里美的《泪光闪闪》,据说歌词还硬被编成了一部日剧。

上上周还买了Leonard Cohen前年的伦敦演唱会录音,觉得就着老头子的低嗓门儿在家喝个闷酒也不错(中间还念了诗,声音真是低到尘埃里去了)。其他该考虑什么呢,Cat Power?Daniel Powter?Sophie Zelmani?其他还有什么耐听不闹的敬请大家推荐。



leonard_cohen-live_in_london

21:25:46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