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19 December

不朽乐章

买到《大剧院的故事》,算意外之喜。从希腊露天剧场,到斯特拉福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从德国慕尼黑国家剧院,到上海大剧院都有涉及。图片想是剧院自己提供的,大都是正面照,突出剧场内部广阔的空间感。单看巴黎大歌剧院由夏加尔重绘的天顶,已经知道这些剧场内有多么美不胜收了。

虽然没有亲身进过建筑物里,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好处。但和成百上千的绘画一样,既然不可能每幅亲眼看到,那么有一本《温迪麽麽讲述绘画的故事》或是大都会出的莫奈画册总会多觉得一点幸福。

这册书大概是为中国文艺界盼了四十年的国家大剧院造势的。有时去大北窑开会,路过大剧院的工地,见基本形状已经起好了,但灰秃秃的,很难看。同事很干脆地说,简直像一个大坟头。再加上长安街两侧的建筑都是四四方方,不是部委就是银行,大剧院特别是特别了,就是显得过于个别,和身边的普罗大众格格不入。但还是真心希望它建好,尤其奢侈地希望它能推动各种好演出纷至沓来。

回到这本大剧院,翻来翻去没找到作者贝文力的介绍,在Google搜了一下,发现是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老师,那么大概只是个爱好者了,难怪里面的许多故事在我看来还只是一般fans级的。文笔认真普通,胜在时间、地理顺序理得顺,图非常漂亮。尤其是有很多天黑以后或是薄暮时分的外景照,各剧院灯火通明,各自宣布天造地设唯我独尊,在真实世界和里头上演的黄梁大梦中间生立一道屏障。

不过对于这些剧院和我这样垂涎的普通观众来说,最珍贵的肯定都不是建筑,而是记忆。大剧院追忆里头一代又一代的舞蹈、音乐、戏剧明星登台、谢幕、以新换旧,普通观众跟着浮起一种似虚还真的感受,遥望不世出的传奇,感同身受,跟着歌颂,脑中道不尽的温柔梦。

说句老实话,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压根儿不是建筑这“凝固的音乐”,而是60至74页中的那个身影。努里耶夫的跳舞总能使我很安静。看了糟糕的芭蕾之后,也只有他的舞蹈能减少我的抱怨。《大剧院的故事》让我喜出望外地看到了6张他的照片。第1张,他手扶玛歌芳婷的腰,芳婷正在翩翩起舞,这不知是什么时期——她大他将近20岁,可真的是因为他“艺术生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照片上的她正在笑,容光焕发。第2张,是见得比较多的那张5岁时的努里耶夫,偶像穿着吊带短裤,手里拿着把小手枪,愁眉苦脸,大概想对塞给他玩具的大人辩驳一句:“我将来一定弃武从舞……”。第3张,咳咳,是他光着上身,仅穿吊带练功裤的正身像,脸却侧着。其实他老人家不帅,但摄影师的镜头对他十分偏爱,他的身躯固然变成力量与美的化身,连脸都一贯的棱角分明,有种刚强的秀美。第4张,他和玛歌芳婷演的《吉赛尔》,芳婷羽翼轻盈,可是额角有看得到的细纹,努里耶夫跪在他的脚下,一身黑衣,仰着头恳求……唉,巨星就是巨星,也只有芳婷可以在他面前不为所动,自顾自地发挥技巧。都说芳婷的脾气非常温顺,也只有她能管教这个性格比火还要烈的浪子。第5张,是他和她合演的《失乐园》,纽瑞耶夫的头和手臂倒曲在地上,腿高高挑起,芳婷抱着他的膝盖,他的手臂和整个身体成了一个优美的弧度……单看他的表情已经让人心醉。最后一张又是他的半身照,身上披着希腊式的袍子,右手按在左胸前,仰着头,嘴唇微启,眼神闪亮……真是这一章节光辉的句点,照片下的注解顶让我这种东方神教教众式的fans满意:“在舞蹈艺术的圣殿里,努列耶夫(书中的译名)的地位至高无上。”

可惜的是书里未注明这些照片和大剧院之间的联系,在提到1964年10月努里耶夫和玛歌芳婷跳完《天鹅湖》后那著名的89次谢幕时也没有配套的照片。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小努哥还是Nijinsky,他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动作的不朽,成为万世传奇,但能让后来的观众一亲芳泽的只有大剧院,这砖石泥瓦才是真正的不朽乐章。这才是这本书的真价值。
09:40:35 - barb -

10 December

上当以后 口水一把


今天上了一次《周末画报》的恶当:报刊亭里看见它的封面上用半个版大字号称“全球100部最具人气电影”,还是在“News”里,我想这报纸什么时候具备这样的财力兼气魄搞这么让人心惊肉跳的专题了,赶快乖乖地掏出了钱。

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撕掉塑料纸先睹为快,结果把几大叠翻到前来翻到后,硬是没找到。哦,不是“News”么,我又翻回第一叠,终于在一堆不知所谓的经济新闻里找到了4页——其中一整页是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在《乱世佳人》里的大头照,一页是英国电影学会(BFT)第一次调查当地电影市场累积入场人数的新闻,剩下两页,一是英国前十,另一页,干脆变成了“好莱坞十大最卖座电影”。XXD,这就是“全球100部最具人气电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Read More!]
20:03:00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