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09 June

舞蹈博物馆

看舞运继续没有,我在斯德哥尔摩,现代舞剧场去马尔默游击。但是在去血拼的路上,误打误撞进有生见到头一家舞蹈博物馆——在歌剧院的侧面。一看就是惨淡经营,门脸被挤到附设咖啡座的边角,咖啡座因为临街,还招揽了几名游客,博物馆里一个人都没有,进去象个寂静的山洞。山洞里回荡着淡淡乐声,一会儿是芭蕾舞曲,一会儿是日本戏,一会儿是梆子,咿呀若梦。

展物里有京剧的行头、日本戏的人偶、泰国舞的雕塑、巴厘岛的跳大神面具、芭蕾名伶的画像……中国的戏曲除了昆曲没有算得上是舞蹈的,可见这里舞蹈概念的宽泛,连某些歌剧都划拉进来。日本舞戏有正经浮世绘挂在墙上,京剧就只有两张旧年画,《回荆州》和《打鸾驾》(也算难得),还有梁祝连环画。还有著名的巴甫洛娃的脚——雕塑师原来是瑞典人,一直跟着舞团追踪女神的足迹。还有一只玻璃柜,里头是舞者伸展蜷曲的投影,一按按钮,就换上另一名,很诡异。

最好的是有张大屏幕,围着一圈椅子,不断播放舞蹈片断,尤其是北欧编舞Mats Ek的作品,也有捷克的Jiří Kylián。有的美好,有的实验,有的搞笑,有的丑恶——外面太阳暴晒,窝在这里歇个脚也是好的,竟然没人来。出来看见C同学,又拉又拽,死说活说都不乐意进去,最后还是反复轰炸“免费!免费哎!”才进去兜了一圈,舞蹈真式微。这同时有个Mats Ek的照片展,竟然被挤到地下——想想Pina Bausch的待遇,唉。

在咖啡座歇了个脚,看了一会儿Dance杂志,恰巧是斯图加特芭蕾舞团五十年志庆那一期。



咖啡座的灯穿着舞裙


杂志架任君取阅


回荆州,左右两个小白脸帅哥8错


日本戏


柜中舞者


和Mats Ek合影

19:34:13 - barb -

15 February

神与狗

斯图加特之行堪称完美,如果不是我咳嗽得像挺机关枪的话:cry: 逛了集市大厅,看了Hans Holbein特展,泡了巴登巴登的罗马澡堂子,参观了汽车博物馆。当然终极目的是最后一天晚上看荷兰舞蹈剧场(NDT)二团为庆祝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成立五十周年的客场演出。

头两天和我同病相怜的Joy想办法搞偏方,一会儿含生姜,一会儿喝纯柠檬汁的,我也没好起来。到了剧院分头行动,她在楼上我在楼下。我边看边和咳嗽做斗争,没有音乐的时候苦苦压抑,音乐声一起来赶紧抓住机会咳上一串。幕间一碰头,Joy说,我没听见你咳嗽啊,别人咳得比你还响,阿弥陀佛。

这种情况下也很难专心看,以至于散场后和Joy交流观后感的时候南辕北辙,分不清是个人偏好还是因为我没进入情况。

一共四段舞。季利安(Jiří Kylián)的作品开场和压轴。

第一支27'52'',时间就是题目。从灯没熄的时候就开始跳,台上是舞者做准备活动,台下是观众入场找座位,一起热身。这个招式从前在ABT跳的Everything Doesn't Happen at Once(八卦一下,它的编舞Benjamin Millepied就是娜塔莉波特曼拍《黑天鹅》未婚先孕那位绯闻男友)里见过,也不知道是谁抄的谁,总之没啥新奇。熄灯后,三对男女舞者轮番上阵,其中倒有两个女孩是亚裔,块头大的一个丰乳肥臀,动作非常扎实美好,虎虎有生气,简直有种看功夫片的错觉;个子小的一个没什么看头,跟她配对的男舞者偏偏又细又长,一个动作没完就出溜到下一个动作,太不给力了。因为舞者水平不均衡,我光盯着大个儿女同学看了,以至于到现在全场是个什么气氛一时想不大起来,可见即使是季利安也不一定总能对胃口。

第二支是个小节目,叫Shutters Shut(编舞Paul Lightfoot / Sol León),总共没有几分钟,但实在喜欢死了,主要是因为它很搞笑。音乐就是没完没了的人声颠三倒四掰开了揉碎了念这个“shutters shut”,念得像鼓点。一男一女两个舞者白粉涂脸,穿着黑白紧身衣,先就有种戏剧感。他们身子没怎么动地方,全靠四肢飞速变化的小细节,音乐越快动作越快。女舞者高高壮壮的,棱角分明的长脸故作呆滞,动着动着突然翻个白眼或者飞个斜眼,笑果惊人,全场哈哈大笑——我真喜欢她那种冷幽默和自信。后来和Joy一谈,这是唯一一个我们俩都喜欢的。

第三支是Subject to Change(编舞Paul Lightfoot / Sol León),这回不但不搞笑还很冷酷严肃。后来Joy告诉我音乐是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一男一女舞者缠绵难分,身后是四个黑衣人拽着毯子席卷一切……最后没搞明白谁是死神,是和女孩纠缠的男人,还是四个黑衣人……其中有个Joy喜欢的女舞者,也就是第一支里的大块女同学,我告诉她是上空上阵,她大呼没买楼下票亏了(当天的票全部沽清)。

最后一支是我最想看的Gods and Dogs,实在好看,爱看,至于为什么说不清楚,总之有的时候就是被无情节的动作打动,完全不过脑子,也就是所谓舞蹈直指人心的地方。开场没什么装饰,人一对对舞上来,中间突如其来从天而降金属帘子,象金光灿烂的雨——季利安总给我这个印象,道具布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卡在座位上很惊艳,觉得那种漆黑中的光芒万丈无比耀眼璀璨,舞者动作冷硬又如未来空间,真是很……性感。帘子顶上还不时打出狂奔的狗的投影,舞者有时成双成对有时单打独斗,暴烈温柔皆有其时,似乎在执念和理性间飘摇不定。这是神性与兽性的模糊界限?

我还纳闷NDT为啥特地跑来道贺,Joy说,季利安原先在斯图加特跳舞嘛。

(BTW,咳嗽已经快好了。)

shutters shut
..Shutters Shut

16:31:07 - barb -

18 January

求之不得

我对幸福的定义是求仁得仁。譬如hans高调炫耀在伦敦看了马修伯恩(Matthew Bourne)的《灰姑娘》,我边在他的口水里浮想联翩,边产生一种求之不得的苦闷。f 君说了,二零一二,伯恩的全男班天鹅湖杀到北京——十年前辗转反侧,求之不得,这下可算来了,可是我的愿望变成了《灰姑娘》!

人家余光中说了,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再送她一首菩萨蛮。Timing呀,timing是问题,是求仁得仁的主旋律。如果多拉A梦不能立时三刻拉开任意门送我到伦敦……君不见,蒙特卡罗芭蕾舞团,让克里斯托弗马约(Jean-Christophe Maillot)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新鲜出炉。

最适合翻山倒海颠覆的舞剧就是这两出,《灰姑娘》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伯恩和马约可以PK对捍。伯恩是狂风骤雨黯然销魂,马约是电光石火抵死摩登。伯恩多一出《天鹅湖》,Adam Cooper的背影惊才绝艳(adore语);马约多一出《睡美人》,论春药/穿越/三角关系(fuge语)。我摩拳擦掌只想着,当我的时刻到了,一网打尽。

另一桩心事,是去人家的主场看人,试想在巴黎看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POB),在阿姆斯特丹看荷兰舞蹈剧场(NDT),听他们本地粉丝的呼啸采声。春节计划在这番心事里打了无数转:想去阿姆斯特丹,NDT二团跑到斯图加特客场,一团去海牙却不跳季利安(Jiří Kylián,此时此刻最想看的舞乃他的Gods and Dogs);想去巴黎,《罗马艳史》(Caligula)的票售罄;再返回头打探斯德哥尔摩,瑞典最想看的编舞Mats Ek去了巴黎!悻悻地,只有在哥本哈根守株待兔,等四月的折子舞,等Johan Kobborg……本季主题:痴痴地等。

谁让我放假的时候,人家也放假呢。在罗马,住在歌剧院正对面——虽然比起米兰过于寒酸,毕竟是星光可能闪现的地方,我每天出大门都要想起意大利肉弹Roberto Bolle


gods and dogs

Gods and Dogs
20:06:49 - barb -

28 February

明月之舞

托hans的福,我也看到了阿尔伯特舞团(Alberta Ballet Company)的《钟妮梅藻-琴与鼓》(Joni Mitchell's The Fiddle and The Drum)……的视频。不枉他的煽动,我也迷上了,谁让咱们从来对舞蹈都抱着很不端正的艺术态度呢。

刚巧长久在读迈克的《一年三百六十五篇》,前阵子撞口撞面都是钟妮梅藻。我本来对她不大有兴趣(音盲来的),看完这支舞,看着老太太颤颤巍巍走上台,恨不得向舞者们鞠躬,却几乎觉到了那份感动。

她的歌归乎清凉平润的一类,似乎很难和蓬勃奔放的身体语言合上节拍。这就看出编舞Jean Grand-Maitre的好处,集体的青春勃发,把她平静的歌喉下隐藏在歌词字里行间的暗潮都激发出来。明月一样挂在天上的屏幕投影梅藻的绘画和蓝天白云,暗舞台只有一簇簇微弱的灯光打在舞者身上。男孩子半裸,女孩子紧身衣,身体上涂着绿色,或者有时干脆穿上绿薄纱,轻飘飘透亮亮的,年轻的躯体欲盖弥彰。

舞者们身体条件和基本功当然比不上荷兰德国的舞团那么好,可是不打紧,这支舞是青春的汪洋,并不为了看哪个领舞。动作和梅藻的歌声一样,既不学院也不另类,又干净又冷静,可是衔接得极其流畅自然,也是平静中暗潮汹涌,反战和性的意味一样浓,在雅和俗之间微妙的一线。

我挺喜欢第一次谢幕后众舞者的集体狂欢,衣服一甩,大跳大舞,什么芭蕾不芭蕾的,身体不就是为了出力出汗手舞足蹈用的吗。感动人的地方在于这并不是一场为了编舞的表现欲而作的身体展示,而是编者、舞者和歌者的交响,齐刷刷挺拔的身躯,明亮逼人的眼神,看得出来每个舞者跳得有多骄傲,是把自己灌注在舞里头。

比起来,去年底看的云门舞集的《行草》简直是沽名钓誉之作,辜负了那些老老实实卖力气的舞者们。

光看视频就觉得幸福,如果看了现场,事后要激动孤单到什么样子呢。


galleryimage1-1
图片出处:cheatymonkey.com/index.php/2008/06/20/fahklempt/

Hans友情分享的视频链接在此(美刀一块九毛九)
11:39:57 - barb -

27 February

梦里梦外

难得天清气朗,跑到哥本哈根打转。记得丹麦皇家芭蕾下午有一场约翰诺伊梅尔(John Neumeier)的《仲夏夜之梦》,没想到记错了,其实是中午十二点。买了票匆匆进场,刚坐定就开演,有惊无险。

其实最想看的诺伊梅尔的舞是《魂断威尼斯》。不过看芭蕾这件事也实在不想强求,碰见什么是什么罢,有时候饕餮大餐会失望,不当回事的练习曲倒能开出小花。

丹麦皇家芭蕾最想看的舞者是可爱的大脑门儿托马斯伦德(Thomas Lund),但估摸也不大会在周六中午场出来,果然。《仲夏夜之梦》不是单一男女主角,又不是光热闹就算的群舞,方方面面要求高,不是实力平均的舞团还真不好演。这上面看得还是挺满意,又有正剧又有滑稽戏,老舞台小而紧凑,观众群不时发出笑声,像过节看堂会一样。

我最喜欢的是传统段落到现代舞的跳接,瞬间进入异次元,精灵们全部一身银白紧身衣,头上包水钻,动作乖张(怀疑张叔平替郭天王做演唱会的发光头盔打这儿取过经)。现场看舞台,远不如硬照那么素净雅致,干冰一冒,树丛被光打得绿荧荧,跟西游记似的,疑心蜘蛛精不多时就要跳出来。幸好高大的仙王Nehemiah Kish和可爱的精灵Tim Matiakis压住了场,有那么一会儿精灵不见了,追光灯一打,发现他跑到二楼包厢劈着叉扒着栏杆往台上招手,戏里跑到戏外。

中场休息观众纷纷跑出去透气,大中午的就开始喝酒。我买了巧克力垫肚子,酒馅儿又软又滑,看着旧舞台老廊柱穹顶绘画雕像处处美不胜收,恨不得也缩在绒椅子里做一场清秋大梦。

21:11:52 - barb -

29 January

茶包风波

在和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旧电脑搏斗一星期之后,总算挣扎着找点乐子,上Palladium剧场看现代舞去。剧场离临时公寓不远,穿过附近的小广场,转过街角就是,大门深埋在商铺餐馆当中。推门进去别有洞天,过一个走道儿就是等候厅,蜡烛明明灭灭微微莹莹,映着顶上五盏小水晶灯。有人坐侯,有人立等,三五成群。而我告别亲爱的f 舞伴后,又落了单:cry:

节目是挪威的Jo Strømgren舞团的《社会》(The Society)。我还是就着谷歌翻译看的瑞典语节目介绍,因为本地可看的节目不多,又久旱甘霖,所以很期待,连昨天btsb和Reika来了都没敢晚睡。事实证明,文字说明和舞蹈本身总是离题万里。这个舞暴笑程度堪比《功夫》,同时还很意识形态。

话说从前有三个咖啡迷,天天聚在一起喝那喷香喷香的咖啡。有一天不幸发生了,咖啡杯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喝过的茶包!三人悚然而惊,这个潜伏的背叛者是谁?在把他找出来之后,他们才发现根本没法儿面对真相……

这个过程里有很多表演,口水乱溅,大叫大喊,大段台词(不知道说的是自创外星语还是挪威话,总之不是瑞典话,表情做作,故意浮夸,不用听意思也能明白);也有很多段舞蹈,齐刷刷的(类似)“斧头帮”之舞,轻靡的爵士小调,三个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在狭小的空间大开大合,居然也能协调而轻巧,颇有歌舞片时代的遗风。

一件件证物揭开,毛像、东方红(歌)、宣传画(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王进喜)、陕北民歌、筷子、功夫……雷鸣电闪,飞机大炮……躲在地毯下面的人哗啦一翻,背面是巨大的中文口号,“努力收集泔水,支援农村养猪”……原谅我也骇笑一个。

神经略敏感的,某些段落恐怕要感到被冒犯(比如示范怎么用筷子,虚拟空气中夹苍蝇吃)。我脸皮厚,只觉得有趣,那些浮浅的约略的表面印象,都是从哪儿来的呢。还有那些对他方盲目的恐惧、敬畏和爱慕……迷恋异国情调,真是人的通性。

三个大叔样的舞者演出极其卖力,七情上面,手脚嘴表情一样不停,还把所有道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搬了个遍。不对号入座,我坐第一排,简直有种担心被口水喷到的恐惧。我最喜欢阴险又天真的茶包大叔,瘦且高,然而肚腩微微地凸出来,垮垮的,还把自己扒光,露出背心上的红星……对于自己的躯体,格外有一种舞者的自信和置之度外。

剧院走出来,满天飞雪,天空不知怎么是种粉灰色,地上雪又厚了一寸。


jo-stromgrens-the-society-photo-by-knut-bry-2
The Society, photo by Knut Bry, March 2008
左边这位装傻的,就是茶包大叔。

22:49:36 - barb -

16 October

emotionally drained

既然两先生都难得勤快地写了观后感,我也唱和一下(本来打算偷懒掉算了)。十号和fuge、hans看了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驯悍记》,不愧是德国顶尖儿的芭团,算是今年看的舞剧里最精彩的,这还不是他们三场里最好的一场呢。hans运气恁好,临时抱佛脚,还买到了池座票,竟然看得很真切,我和f坐在高高的楼座上,可是瞪大眼睛也看不清脸。不清楚有不清楚的好处,不至于太以貌取人,演出册上纤毫毕现的大照片儿在看完舞后常有让人大跌眼镜的时候。

fuge博闻强记地提醒到这是我们今年第二回看John Cranko编的舞剧,他不说我还真忘了。事实上对于我们这样的外围舞迷(对明星所知了了,对动作标准一窍不通,好色多于看门道),编舞原应是更重要的角色,一颦一笑,所有的感受都握在他的如来神掌里嘛。

我俩还看过一些Cranko的小品,总体感觉这位先生编小品和舞剧是两码事,舞剧才是刀刃儿,显出他的本事。他的舞叙事性极强,舞者有一半儿是要演的,跳只占一半儿。演的部分虽然出尽百宝,套一句hans的话说,都是foreplay(咳咳),就为了烘托那无比激动人心的大双人舞,情节到了,音乐到了,舞蹈难度一跃而起,情感疯狂大爆发……看得人如痴如醉,但同时也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群舞很不带劲,虽然也尽力侍弄过,却总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叙事而不抒情。我们仨头次在北大看《奥涅金》单独第三场高潮戏的时非常陶醉,我和fuge巴巴跑到鸟蛋再看全剧时却有点失望,就是因为这个。这回看《驯悍记》更有明显的感觉,虽然配角演员不弱,桥段也坚持着主戏好玩搞笑的风格,几段群舞还是让我打了好几个哈欠。

但是谁让他对复杂情感的撷取、的表现那么牛呢,《奥涅金》里永失我爱的“多余人”奥涅金和还君明珠的达吉亚娜,《驯悍记》里狡黠不羁的彼特鲁乔和泼妇凯瑟琳娜,都有一波三折不断发现、蜕变的爱情甚至人性,这总比直接痛快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罗朱恋动人吧。而且他设计的动作总是那么别致、狂放而饱含感情。即使在《驯悍记》这么一出喜剧里,通过他对她铁腕如山狡猾机智的“降伏”,和她从泼辣到挣扎到无奈到“屈服”到爱的转变,既引出爱情的千姿百态,也带来观众对人性爱情之疑惑,甚至淡淡的忧伤(如fanfan对阿部宽《不能结婚的男人》的评价:好好的一个男人,为啥非要把他变成丈夫)。泼妇凯瑟琳娜在我眼里可不就是好好的一个女人,然而爱情之千奇百怪,是个没尽头的故事。

另一个Cranko让人欲罢不能的是性感,《驯悍记》里彼特鲁乔脱裤子是其中表率:mrgreen:,我们看的是Jason Rilly跳的,凯瑟琳娜是Maria Eichwald,她的舞技不赖,表演上却没他那么放得开,演得有点夸张,层次也不多,和他不够棋逢对手,让我很遗憾(不知为什么老期望凯瑟琳娜占上风,这就是Cranko的魔力罢)。《奥涅金》虽然没这么赤裸裸,反而是另一种深沉之性感。

喜剧之笑闹,情绪之波折,舞蹈之目迷五色,以及为女性而暗暗敏感的五味杂陈……看完不emotionally drained才怪。

19:37:29 - barb -

13 September

聚光灯下

《外滩画报》的古典音乐专栏竟然出现了一篇写小努哥(Rudolf Nureyev)的文章,猛一看还以为眼花了,然后飞快地连读两遍。真是痛快呀这篇文章,把BBC访谈里喋喋不休的回忆以一种高歌猛进的姿态来了个概括,说他把皇家芭蕾变成了一个“色欲高压发电站、技术实验场”,芳婷当然沦为陪衬。

一个主要的观点是他发疯一样把艺术和个人生活同样暴露在公众面前,永不满足止于幕后(包括培养萧菲纪莲),源于深深的恐惧:只有这样才能免遭KGB暗算。

我猜作者动笔一半的激情来自于Nureyev The Russian Years,因为他提到了小努哥曾经的情人Teja Kremke和他被毁的一生。几个月前和阿冬、f看过这个记录片,里头Teja Kremke的妹妹说起哥哥曾经接到努里耶夫的电话,让他去他身边,结果一夜之间柏林墙立起,一切成为泡影。Teja后来酗酒、抑郁、被迫害,三十七岁就去世了(其实不止Teja,他当年的亲朋好友不少被牵连,虽然不至于这么惨)。

记录片和这篇文章都提到Julie Kavanagh的小努哥传记(Rudolf Nureyev: The Life),小山上次提起弄到一本时我还没觉得怎么样,现在非常的嫉妒 :evil:

“他曾是狂野的鞑靼男孩、精致的巴黎审美代言人、孤独的男人、放荡不羁的爱人、至高的自我中心主义者、羞涩而感恩的同事——支持着年老糊涂的芳婷的生活。他曾是,或者说曾经试着成为所有男人和女人的一切。”

特地看了下大唱赞歌的作者是谁,叫作诺曼莱布雷希特,号称英国著名乐评家和BBC广播三台主持人。可以想象,这些溢美之辞将融入小努哥八卦和传奇的溪流,随着岁月旷久,积流成海。

另外我突然想起来为什么看到死酷死酷的J哥儿感到亲切,原来他长了一张小努哥的嘴。


325_490_1252483082
18:05:06 - barb -

25 August

奥涅金

周五看了中芭的全本《奥涅金》(John Cranko编舞)。上次看还春寒料峭呢,是李俊和王启敏跳的。这回还是他俩,半是庆幸半是遗憾,一面想再睹伊人风采,一面又好奇朱妍和张剑的达吉亚娜什么样儿,启敏mm已经这么好了,她们会不会更好?

上回是集锦里的一段,一上来就是轰轰烈烈的第三幕,高潮被预支。所以这回虽然是看囫囵了,却未免有淡淡的失望。

原作是普希金最著名的舒事诗。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空虚生活,怀抱理想,跑到乡下去改造农村,当然未果(遭到了地主们的集体抵制)。期间认识了一个好朋友,热情上进的诗人连斯基。连斯基在追求美人儿奥尔加,还带着奥涅金参加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亚娜的生日舞会。舞会上达吉亚娜对奥涅金一见钟情,向他表白,奥涅金嗤之以鼻,认为她是看多了爱情小说的花痴村姑。实在无聊而无所事事的奥涅金一时不知抽了什么疯,向奥尔加大献殷勤,两人半真半假调起情来,一下子惹恼了连斯基,非得跟奥涅金决斗。幸或不幸,决斗中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追悔莫及,远走他乡。多年后他回到圣彼得堡,在舞会里遥遥看见美丽的公爵夫人竟是自己当年拒绝的达吉亚娜,不由分说爱上了她。达吉亚娜对他虽爱意犹存,却理智地拒绝了他。

真纳闷同样是贵族与乡绅,傲慢与偏见,怎么没早拍成电影儿或连续剧,大概一是俄国故事,二是悲剧,所以没有李子和大喜那么深入人心喜闻乐见。

我看芭蕾纯属看热闹,所以顶爱看双人舞,遇到群舞如果编舞略差就直打哈欠(上次看慕尼黑团的雷蒙达闷死了),最烦的是叙事段落,尤其对于罗朱那样尽人皆知的故事。这回第二幕就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叙事,虽然很戏剧化,仍然觉得不够带劲。第一幕里,因为有舞会会达吉亚娜犯相思,和奥涅金的“凰求凤”双人舞,所以大为兴奋。反而最高潮的第三幕觉得没有上次在北大看的好,似乎有一段旋转时李俊捏到了王启敏的裙角儿,虽然两人巧妙地调整过来,我还是走神儿了,没能像上回那样如痴如醉地溶入那还君明珠的伤感里。

思想起,这个故事有很多回味的余地呢。热情开朗如朝日的连斯基怎么和无聊消沉如夕阳的奥涅金结成了好友?奥涅金为什么突然逗起奥尔加来逼得连斯基要把他干掉,纯属无聊?连斯基死了生性轻浮的奥尔加有没有转性?达吉亚娜是如何嫁给格雷明公爵的?从群舞里看,他们是相当和谐相敬如宾的一对,那么她对他有没有爱意?她显然不是为了不再爱奥涅金而拒绝他的,那么只是为了对婚姻忠诚,还是对人性失望?奥涅金据说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唾弃自己的出身,却无力改变,空有理想敏感和才华,而无能力适应环境,渐渐地被环境岁月和自己的性格吞噬……他多大程度上是普希金自己?

可惜我对诗歌一点兴趣也无,不然真要搬来原著啃一啃。

20:47:16 - barb -

14 August

天堂舞蹈节

去澳门前还在感叹,今年这是怎么了,舞蹈大师一位接一位去世,还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六月是Pina Bausch,七月是Merce Cunningham。Bausch倒也罢了,好歹来过北京,跳过穆勒咖啡馆,虽然我没运气赶上,毕竟也在跳格舞蹈录象节看过她的纪录片,她一逝世本地媒体竞相报道。Cunningham可太冤了,因为崇尚纯粹的肢体动作忽略情节,他的舞团一直被演出经纪人视为枯燥不敢引进,北京的观众连个影儿还没见过,老人家就驾鹤西去了。外加载入另册的MJ大叔。

刚在曹诚渊的博客看到,广东现代舞周上一个外国人得知Cunningham去世的消息后,半开玩笑说,“噢!是不是天堂里也正在举行舞蹈节,把尘世中有份量的舞蹈家们,如米高杰克逊、皮娜鲍什和默斯坎宁汉都召去开派对了?”

17:38:34 - barb -

28 June

与世界对话

(本观后感献给不在场的f 先生,让他扶着白海棠吐血去吧)

今年看到的最好的舞。

慕尼黑芭团这回唯一一场现代芭蕾,比之前那场雷蒙达好太多了,这才叫真的实力呢。据说他们团经济打理得不错,怀疑古典舞剧是为了保住票房兼政治任务(作为国家团一表泱泱大国之实力),现代舞才是真的苦心孤诣亮剑出鞘,当然好的现代舞都要有好的古典舞作底子。

我要是编舞我也忙不迭把舞拿给他们跳,那么高素质整齐划一的男舞者,高大、强壮、孔武,个个像大卫像。不过遇到这么好的编舞,又谁敢不全力以赴博命演出,诚如与世界对话。

汉斯范曼恩(Hans Van Manen),荷兰舞蹈剧场(NDT)的创建者之一。头三支都是他的舞,温和简洁干净,脱离世俗而耽于世俗,引人不断想靠近再靠近。威廉福赛斯(William Forsythe),这位恐怕是不世出的天才,也难怪以他的舞压大轴,那是一种巨大的把你推开再推开的力量,只能远远凝视,诚惶诚恐,有若膜拜。

一个一个说。

钢琴柔板(Adagio Hammerklavier),七三年荷兰国家芭蕾舞团首演。三对男女舞者双双对对,肃静祥和或分别或共同上场,一对接一对像波涛起伏,前赴后继,再两两相忘。要在很静的境地里,极其专注地落入他们的时空,不霎神,不动情,极静极静。

抄一段节目册上约亨施密特(Jochen Schmidt)的舞评:“它越来越走向沉静和静默、死亡和睡眠;而在那些愉悦的时刻,你的梦境就像范曼恩在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安逸和欢快……这部作品要求观赏者极度专心、精确观察,它排斥混编节目中一切浅显的引人入胜。这是妙手偶得的一部作品,是范曼恩成就其卓越编舞家的巅峰之作。”

照我看,它并不要求观众极度关心,它几乎是旁若无人地自在开展,是它那股无声的力量像一个梦,伸出无形的手把观众的注意力深深地拉了进去。一切是那么美,规律之美,静谧之美,身体之美。

老人与我(The Old Man and Me),九六年荷兰舞蹈剧场III团首演。这段舞应该是四段舞里最珍贵的,两舞者中朱迪斯杜洛斯(Judith Turos)在零五年就正式荣退,伊凡利斯卡(Ivan Liška)是该团艺术总监,今年五十九岁,头发业已花白,能看到他亲自出马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节目册上介绍它“是一支介于成熟的忧郁和率直的幽默之间的引人入胜的双人舞”,然也。两位早不年轻的舞者演绎起来驾轻就熟,不讲究技术的锋芒毕露,反倒是无尽的内心戏。轻松的片断引观众发笑了好几次,其中一个互相吹气膨胀,又泄气倒地的段子似曾相识,好象上个月在法国的嘻哈大少(Cie Accrorap)舞团的嘻哈版现代舞《小故事.com》(Petites Histoires.com)里看到过(虽然舞种不同),不知是谁抄谁的。

Judith Turos是看了他们团两场演出我最喜欢的女舞者,她特别有一种技术成熟至圆熟的美感,很放松,精致而优雅,又仍然保留着敏感,像女演员里的Isabelle Huppert。外形到状态上她和老头子很般配,二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岁月流逝的气场。

这支舞的名字就是一开头节奏轻快的蓝调,J.J. Cale的The Old Man and Me,这种早已淡出大庭广众耳际的曲子在庞大的歌剧院里响起,非常诱惑,像在向庄严肃穆挑战。后面却变成了斯特拉文斯基和莫扎特。莫扎特这段很哀伤,舞蹈没有转成缠绵悱恻,却用了电影剪接的手法:灯灭了又亮,男女相对;灭了再亮,男女侧身;再灭再亮,天涯相望……如此往复、定格,把哀伤处理得简略而干脆。

独自起舞(Solo),九七年荷兰舞蹈剧场II团首演。说是solo,其实有三个人跳,类似第一场钢琴柔板,也是轮流交替上场。汉斯范曼恩的解释是:“我想要使用的巴赫小提琴组曲,单独一位舞者根本不可能演绎出来。”

这场舞火花四溅,噼啪作响,算是比较纯粹的技术秀,有很多快速、危险到华丽的段子,因为太快了太危险了太紧张了,在瞬间戛然而止的时候不免让人拍大腿,怎么这么短啊!

Ivan Liška在演出结束后的交流活动里开玩笑说这段是给观众的巧克力,一点小甜头。我象所有饕餮客一样心想,怎么那么小啊,刚够引起无尽的胃口。

矩阵密云(Enemy in the Figure),八九年法兰克福芭蕾舞团首演。它是威廉福赛斯《身体协奏曲》(Limb's Theorem)的第二部分。我简直要为了它一举爱上他。

这场舞也实在很难形容,冷峻、黑暗、凝结、爆发,周而复始。舞台上同时有多名舞者旋转、跳跃、伸展、行走。一台泛光灯被推着由远及近,在幽深中扫出低浮的微光,一条脉冲白绳像挡路的电线亘结于舞台当中,当你以为他们要被绊倒了,他们却自若地行走在白绳两岸。舞台对角有一波浪形高屏,像舞台的心脏,舞者们翻滚着从中而出,一段展演后又隐匿其后。虽然热闹,每一个倒是踽踽独行的,合着空空作响的大工业电子乐,非常的冷,像未来的机械世界。就连软帅哥Lukáš Slavický也沾染了这股黑色,变得比跳雷蒙达的时候冷硬多了。

矩阵庞大的力量兼幽暗的舞台让我看得眼珠子都快凸出来了,以至进到地铁里的灯光下,小船说我眼睛充血。

Ivan Liška说威廉福赛斯是他所知道的当代编舞家里最富哲学思考的一个,而且涉猎极广又充满了奇思妙想,他用手在池座上划了个圈子说,福赛斯的大脑,有这里的一半那么大。

顺带夸一下翻译dd,长得很斯文,翻译得真是顶呱呱,把Liška的话解释得清楚易懂不说,还把观众的各种无厘头问题翻译得不那么无聊,激发出了一些尚算有价值的八卦(他自己对舞蹈应该很在行)。譬如船看钢琴柔板的时候觉得非常的巴兰钦,尤其是他的《珠宝》,Liška在回答一个烂问题时就刚好证实了她的感觉。个人觉得他的现场翻译比曹诚渊还好。如果他是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希望以后常常看到他。

其余诸事,音乐、灯光、布景、服装无一不美,用句肉麻的话说就是,连细节也有灵魂。为什么只演一场呢?难道是因为太暴烈强度太大而不能?

ENEMY IN THE FIGURE
tr_enemy_in_the_figure_duet_500
6a00e39823a901883300e551fd16838833-800wi

11:25:07 - barb -

25 June

雷蒙达

巴伐利亚慕尼黑芭蕾舞团,雷蒙达。

为了去看它,特地套上唯一一条连衣裙,去年I小姐帮我选购的,高胸线没腰(fcuk家的衣服都是这德行不是吗),还蹬上了唯一一对高跟凉鞋。结果午饭时就有好事者问我是不是有状况,我要想了两分钟才明白是什么意思,恼羞成怒。

这还没有够,头天把电源落在另一栋楼,想取了赶班车回到自己办公楼,结果唯一比赶不上班车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赶上了班车,但班车没座了。只好跟着一班工程师吭哧吭哧走过去,还要寒暄,还要装作高跟鞋穿得很熟稔的样子。后来发现两只脚对称地磨出了泡。

这仍然没够,下班搭着班车高兴地向目的地挺进,结果发现忘了拿手机,灰溜溜地下车取,灰溜溜地打了个车,灰溜溜地堵车,灰溜溜地绕到长安街后面,在鸟蛋南面下了车,不得不迢迢地绕过池塘走到北门去。这一顿走啊,戾气顿生,恨不得把鞋扒下来扔进他们家水池子里。

总算走到了,找着olimpia,时间也差不多了。饿着肚子找到座位,钟声一响,不由得高兴起来,戾气化为详和。不料到幕一拉开,算开始了——一拨又一拨的人开始入场,黑灯瞎火地在陡峭的台阶上找座位,还有高跟拖鞋敲着地梆梆响。只见我们前排一会儿起一会儿坐,如此热闹了半晌。好不容易静下来了又听见此起彼伏的清嗓子声,这阵仗我看戏都没遇见过。

气归气,努力聚精会神,看进台子上去。他们的灯光很讲究,温柔地变幻,追光追得严丝合缝。布景也讲究,简洁而深,机械师一流,布景有时慢慢移动退下去,悄无声息,真不是戏曲舞台能比的。

谢幕的时候才发现该团资金雄厚,密密麻麻堆满了人,怪堂皇的。他们的男舞者一水儿的高大魁梧型,大概以德国人的精密态度挑拣过,个头宽窄几乎平齐。女舞者不知怎么比较参差,常常双人舞大小个,还一快一慢,看得人难堪。

我是第一次看雷蒙达。话说她是个女伯爵,正在家里开派对。她的未婚夫正准备着十字军东征,送了她一条纱巾作礼物,这时半路来了个程咬金,阿拉伯王子。她一来二去被王子的异国风情迷倒,又收下了他的茉莉花。不知怎么睡着了(芭蕾舞剧里的人物常莫名其妙地睡着不是吗),梦见未婚夫变成了阿拉伯王子。下半场又是一个庆典,雷蒙达再次被阿拉伯王子的男性魅力迷倒,这时未婚夫来了,和王子决斗,一个幽灵般贯穿始终的白衣仙女用神力帮未婚夫刺死了王子。雷蒙达生着生着气,被未婚夫哄了那么几下又好了,结果两人产生了爱情!

这个不靠谱的故事很有点道德训诫的意思,可恨复可笑。可惜我们都喜欢阿拉伯王子胜过未婚夫,理由太充分了,他香艳而短命,像雄版狐狸精,崩解制度、破坏庸常,是万众中的异色,多鹤立鸡群啊。跳他的Alen Bottaini神采奕奕,雄赳赳气昂昂挺胸站着,气场很强。他的动作干脆利落,大跳落地轻如鸿毛,神情倨傲,身体是谦恭的。上半场向美女求爱,迈一步扭两扭,蛇一样的阿拉伯风情,竟然一点也不妖娆,很刚劲呢。

Olimpia因此为雷蒙达的不长眼忿忿不平。

结尾婚礼完了,倒有一段独舞,纱幕后幽蓝光,繁华散尽,美人儿么郁郁寡欢。单看还凑合,安在舞剧里不好,突兀而无解,并不特别地觉得意味深长。

故事瞅着挺热闹的,没想到群舞那么闷(不喜欢这个新版编舞)。我平时最不爱看宫廷舞会,一个挨一个上来轮流献技,感觉像串场,对观众和舞者都不公平,虽然这是正经传统。这回的双人舞上下半场各有一段出彩的地方,头一段是和阿拉伯王子,后一段是和未婚夫。跳未婚夫的Lukáš Slavický身材相貌样样都好,就是动作柔和,落地重,不是我喜欢的那款。

女主角Lisa-Maree Cullum作为他们的头号首席大概很牛,无奈何一开始留意到她的左手,就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好象是个被忽略的部位,一抬手总感觉不是地方,右手和整个身体都没问题,就是觉得那只左手不对劲。不知是我魔障了,还是真是她的宝贵脚后跟。

另一个不舒服的是他们的衣服,设计师该拖出去打,枉费机关算尽的布景了。颜色很不对,第三场的群舞女的穿腌绿裙子,男的穿渐变绿上衣,抱在一起像一堆菜叶子,绿得黯然销魂。舞会上豪华归豪华,衣服往往是撞色,阿拉伯女子们蒙面的蓝纱也很不中看,怪里怪气,一看就是洋人假扮的。比起苏格兰芭团美仑美奂的衣裳,真是差天同地。

总的来说基本没怎么犯困,效果还是挺好的。也多亏中午喝了公司咖啡,小白兔同事说每次喝了以后都心跳手抖神魂颠倒……

星期六有Alen Bottaini的独舞,说什么也要弄张黄牛票去看。


U1817P28T3D2538145F329DT20090526131553

21:28:20 - barb -

02 June

卡门阵容

carmen 2

苏格兰芭蕾舞团卡门阵容:
卡门:Martina Forioso (出生地意大利都灵)
斗牛士:William Smith(出生地美国弗吉尼亚)
荷西:Daniel Davidson (出生地英国爱丁堡)
老头儿是英国文化官员。

22:42:36 - barb -

01 June

老牛嫩草之夜②

U3088P28T3D2135122F326DT20080813075534


卡门之后,喜从天降(Pennies from Heaven),编舞是艺术总监阿什利佩吉(Ashley Page),八十年代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主演。我总怀疑他管理的能力要比编舞强,看苏格兰芭蕾舞团那有意的娇嫩欲滴不脱清涩的舞者们,又是形形色色不分国界,两者都有刻意的嫌疑,而且功夫没撂下,在《喜从天降》里各显神通,像一场舞林大会。

据说原作是八十年代初的同名电视剧(编剧Dennis Potter)。

背景是座吧台,墙上贴着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的巨幅照片,音乐无不三十年代。吧台里外,人来人往,一时是门童和侍女,一时是绅士和艳妇,一时是邻家客,一时是远行人……一会儿酒保在摇酒壶,一会儿老情人倚着吧台再干一杯。

来来往往的一对对各怀奇技,有时双人舞,有时是群舞,蹬蹬跺地,就还原了一个时代。服装很漂亮,尤其一袭翠绿色夜礼服裙子,配着舞者的红头发……可以媲美《赎罪》(Atonement)里凯拉奈特利用来拗造型那袭。

他们的舞者就是各出奇军,新西兰、法国、意大利、芬兰、俄罗斯、美国、马耳他、西班牙、阿根廷、日本、韩国……简直没有重样儿的。有一个日本mm面容甜美,像个大了一号的I小姐:P

人、舞、衣服、音乐,样样都没落下,然而怎么都觉得不对劲。散场时坐我隔壁偶然认识的MD小姐(是真医生哦)说,太多重复,没完没了……回到家看电视上放《甜姐儿》(Funny Face)我才突然想起来哪儿不对:那是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的时代,舞王岂可复制。

21:42:36 - barb -

29 May

老牛嫩草之夜①

多得小山说话,犹豫之下还是去看了苏格兰芭蕾舞团,结果一看惊艳。

第一场是《卡门》,三幕戏短而精致。编舞(Richard Alston)早料到人们对卡门故事烂熟于胸,野玫瑰性格的表现和故事的铺排一点而过,时间放在形象分明的三个主角身上。其实除了看过一点佛郎明哥舞的段落,对卡门、荷西和斗牛士略知一二外(当然还有被李碧华罗文写过唱过一百八十遍的卡门序曲),我对这个故事一点都不熟。看着简单明快的编排,倒使人觉得并不需要知道似的。

跳卡门的女孩子(Martina Forioso)是意大利人,她跳的卡门有一种清纯的野性,是“野草闲花”,天然无饰。
跳荷西的男孩子(Daniel Davidson)身材高大,却有一副十九岁少年的英俊面容,有一种苏格兰人不同于一般英国人的特殊气质,大概是一股朴素清澈之气。意外的是他的技术又很好,跑起来流畅生动,力量十足。
荷西和卡门的双人舞好看死了——这样青春无匹,少年天真,就是小努哥和芳婷再世也难逆其光啊。

跳斗牛士的是一个黑人男孩子,不知是不是戏服的关系,刚开始老显得脖子短——斗牛服美则美矣,肩部设计很夸张,对脑袋脖子的要求很高。最后一场换了件衣服,才显得漂亮,翠绿色的斗牛服,像镶满了钻似的,拼命闪光,扣子和肩章是黑天鹅绒,要多雍容有多雍容,配着黑皮肤的确很搭。虽然斗牛这件事我一直讨厌,斗牛服却的确是华丽炫耀的设计,简直是为了臭美用的(还记得多年前黎明拍过一个广告穿着斗牛服,连一向对他没兴趣的我也惊艳了一下)。

其实整个舞的舞台服装设计都好看极了。
舞台简单,就是挖出门窗的简单的大房子,好处是从背景到舞台一水儿象牙白,简洁明快,一看就让人心情舒畅。演员们的衣服也简单明亮,女工们穿着各种水果色的裙子,卡门也并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里穿得那么浓艳,反倒是白色、橙粉色,即便穿黑色,也只有下半身,上衣是宝石色闪光的紧身衣,舞鞋却是粉红色。这绝对是“青春版”卡门,我喜欢得不得了。

荷西的衣服么,就是士官生那种简洁而英气勃勃的,淡卡其色,红领子(他们从来不用大红用水红)红袖口,褐色靴子。

中间荷西把犯了罪的卡门抓起来时真带上明晃晃的手铐,卡门挣扎用诡计逃脱,被处理得很可爱搞笑,观众看得特别愉快。军人们把卡门抓走的时候,一群漂亮的士兵把女伶围在当中列队前进,真是……性感。

到了荷西追逐卡门的时候,又换上了米色上衣卡其色裤子,两个人从舞步到衣服的搭配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赞一下。

为什么说老牛嫩草呢,一则是后台的创作人员统统是些(可爱的)老头子,演员全是迷人的年轻人,二则是我们这些观众老大不小的,一起重温了青春,还这么陶醉,奉上这么热烈的掌声,848像魂断威尼斯的凄凉的(当然当事人自己是不觉得的)幸福。

我很坏,事后专门跟没看的一个(说是卡门的音乐听出茧子了)津津乐道,成唐僧了,真是残忍啊:mrgreen:



carmen



08:10:50 - bar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