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的不老歌

29 November

平山冷燕

《平山冷燕》,又名四才子书,作者荻岸山人,写的是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两对才子才女的故事。小时候读过一些明清话本,总觉得不够周正,就没多看。搜集这本,还是因为某友当年曾用主角之一的名字作过ID,这也是N年前的事了,最近一心想找休闲小说看,这才拣起来。

最近忙一个欧洲的项目,没完没了和德国人美国人扯皮,累得抽筋,得闲一步不想出门,全靠看小说换脑子。这本都是在公交车上看的,看到后几回很抓人,飞速看完。鲁迅说它“温柔敦厚”,又“显扬女子,颂其异能”,我这两点上恰想起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黄蓉的天姿聪颖,智斗渔樵耕读,戏弄众恶人,智勇双全,是《平山冷燕》中的二女山黛、冷绛雪亦比不了的。然而是时毕竟是“万恶的旧社会”(小说写于顺治年间),能写一个满朝大臣写诗作文统统输给十二岁少女的桥段,还真得有点见识创意。

小说大意是宰相千金山黛十二岁既以诗文名扬天下,小家碧玉冷绛雪不服,甘愿为婢以试高下,结果难分轩轾,以姐妹相待。冷绛雪入京路上偶见才子平如衡题壁,人却堪堪错过。平如衡投奔叔父后偶遇燕白颔,惺惺相惜,结伴入京欲访山黛,以量其才。阴差阳错,凑成两对,结其良缘。

除了中华书局评的“专注情色而不涉淫邪,情节曲折但不枝不蔓”外,这本书人物刻画也颇巧妙,两位才女的言谈举止各显出身性格,两书生一狂傲率真,一风流蕴藉,各有擅场,两两相遇比试才情穿插诗文又各自推动故事进展。其中又夹着个数一数二的真小人宋信,其脸皮之厚,算计之浑,让人边看边笑边叹,又加上些微官场人情世故,各种元素凑得精巧,结构上平衡极了。而且不多废话,无限曲折也不过薄薄一本,流畅而紧凑,一口气读完很痛快。

其中才子才女比试,不是诗词歌赋,就是书法文章,以文为“武”,有翰林院会试这样的大比拼,又有一对一比速度的单挑,这不就是《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斗树洞老和尚,黄药师出题择佳婿的渊源吗。

按说才子佳人小说,所用描述再无新意,后世在戏文里也早用滥,没想到书中多处竟有侠气,象燕白颔大笑“情之所钟尽在我辈”,象平如衡评论女子之人之才,象山黛一语道破“婚姻事暗如漆”,象“明月芦花”的情境……光明磊落处犹在鸳鸯蝴蝶之外(迂的地方也不是没有,毕竟瑕不掩瑜)。一高兴又开始看同一作者的《玉娇梨》。

19:17:49 - barb -

24 November

情之所钟

话说前几天跟师父聊起一篇小说,她觉得没头绪,我觉得有新意,彼此友邦惊诧,后来才发现她是当惊悚小说看,我是当浪漫小说看。最近看到一篇林燕妮的采访,原来“一见杨过误终身”是她的名言。金庸那些个小说,十有八九,女读者当言情小说看,男读者当传奇野史励志神话政治寓言或兼而有之。看来不止鸿篇巨制如红楼梦,小说都是照妖镜,见仁见智,诲淫诲盗。

林燕妮说金庸不善言辞,下笔却把女儿情致形容得栩栩如生。我觉得他最成功的是人物个性鲜明,便于粉丝团大旗一举,党同伐异。其中争议最大的大概有杨过一个?一般不认他是情种,就认他是神经病。我对杨过印象极深,偏偏不是从女读者看男主角的角度。犹记得看《神雕侠侣》时,看到杨过种种行事细节和心理——尤其是那些小算计阴暗面,大吃一惊,心想坏了这怎么象世上的另一个我。写到他虽然对小龙女一往情深,却忍不住和别的女孩子调笑,写到他宁吃大亏而非要嘴上占便宜……没有对异性的幻想倾慕,反而觉得象一个想结识的朋友。如果我不小心穿越了,行径必如此君。

金庸小说我最喜欢《射雕英雄传》,因为写得圆熟周正,没有一个人物不可爱,包括大恶人欧阳峰。电影《东邪西毒》得了最佳改编剧本奖不是没有原因的,连欧阳克都有潜力被改写成海边寂寂奔跑的小孩。并且里面有我最喜欢的男女主角黄小姐和郭先生。黄蓉和郭靖,杨过和小龙女,是镜子的正反两面,说的是一种配比。但后者太走极端,标新立异如icon,缺少烟火气,所以不是我属意的绝配。前面这一对,有茶饭之思,有过日子的根基。我最喜欢的情节是,黄蓉给一对泥阿福吃饭,自言自语,靖哥哥,好不好吃啊?黄蓉的好处是聪明,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勇气,有能力,没有道德感——这一条加十分。郭靖是我最喜欢的男主角。黄小姐为什么喜欢他?第一条是纯洁,其次小事笨,实有大智大勇,同样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后是有信念——这一条加十分。

最不喜欢的男主角是张无忌,恨不得让他去死。男读者们多喜欢令狐冲,我不大熟悉,第一次看《笑傲江湖》是小学时乘火车,跟隔壁大叔借的(还鼓起勇气来着),当时就觉得太政治,以致不想细看。《鹿鼎记》写得很精巧,如官场现形记,政治意味倒不那么强,因此虽不言情,金庸小说里第二爱看。

金庸小说里提到若干情诗,最出名的莫过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多少人是跟查先生学会读元好问。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

现在在读清代小说《平山冷燕》,时时想起金庸——后世仿古小说写得再好,总是脱胎自明清话本,不可能空前。连人生理想等等,一切哲学问题,在春秋战国时都讨论过了。而情之所钟,又有几种情形诗经没谈过呢?

20:52:37 - barb -

15 November

身不由己

昨天翻了几页勒卡雷(John le Carré)小说,史迈利(George Smiley)三部曲的中间一部《荣誉学生》(The Honorable School Boy),翻译咬文嚼字,莫名其妙,但因为主“战场”搬到了香港,还想坚持看下去。这个系列第一部《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看得最早,也最好看,大反派尤其有魅力——目前正在拍电影,主演是英国几个中年帅哥,包括Colin Firth和我不怎么待见的Ralph Fiennes(他在另一个勒卡雷小说改编的电影The Constant Gardener里表演十分做作),还没搞明白谁演谁,我就不剧透了。第三部《史迈利的人马》早前BBC拍过电视剧,Alec Guinness演史迈利,我瞅着好,勒卡雷却不喜欢。小说拖沓极了,当时在桑托里尼躲太阳,不然看不下去。

搞不清敬爱的格雷厄姆格林为什么那么推崇勒卡雷,我越看越不以为然,好一个罗嗦自恋的怪老头儿。但为什么还要看呢,大概因为间谍身份那种无法言喻的悲怆感。《无间道》的大受欢迎大概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在生活里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也各有执念(如史迈利vs卡拉,史迈利vs安),卧底和间谍故事把这种无奈上升到职业高度,甚至生命高度,太贴心太甜蜜了。真是一种高度的浪漫主义。

20:17:54 - barb -

14 November

太阳底下无鲜事

最近诸事不顺,人也懒下来。上次Jun来之后几天我最勤劳,她亲授的箴言是,越写越容易。果然一松下来,手底生涩。十年前随便看本书看个电影都能长篇大论地胡扯,那种龙马精神渐渐消逝无踪。所谓太阳底下无鲜事,记日志是非常无谓的一件事情,私事不会写,能够写出来的不外衣食住行,人人无啥不同,唯一的好处是省得写信报告行踪。当然做人要积极一点看待问题,按王小波的说法是,人有表达的需要。林燕妮说金庸口头表达奇差,话都说不囫囵,写出来却娓娓道来,连情话都生动。因此需要也好,锻炼也罢,能扯一点是一点。

乱哄哄看了不少书,沙里沥金,最好看的一本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原先对历史不感兴趣,主要是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从没看过黄的书。这次起头还是侦探小说,裘小龙的《红英之死》(Death of a Red Heroin),原作是英文写的,因为得了侦探小说奖,墙外开花墙内香,翻译成中文。不过不是作者本人译的,译笔非常的马虎,小说本身也颇多纰漏,特别之处是以八十年代末为背景,百废待兴,是思潮经济民生起承转合的时代。文中细述当时上海市民生活,主角还去深圳出差,那时内地和沿海生活环境差天同地——我在中学时去过深圳一次,果然被惊得目瞪口呆,凡事凡物都带回家当新闻讲——被此书翻出咸丰旧事。

看完不过瘾,找了半天,找出黄仁宇的通俗小说《长沙白茉莉》看,这书btsb同学写过,我的感受大体相同。这本小说和《红英之死》的共同点是,都是半路出国的中国人在美用英文写成,又由别人翻译成中文,都是置人物于大时代背景中,也都大写上海(前者是八十年代,后者是三十年代)。不过《长沙白茉莉》可写得老辣好玩多了,译者也高明得多——其中沪语特地找母语者校正过。民初至建国间乱世纷纷,是极好的故事环境,这本书刻意透过小人物的眼睛看乱世枭雄十里洋场,有漫画分镜头的效果,其中又不无搞笑之处。

看后欲罢不能,摸出《万历十五年》看,越看越有意思,当时在巴黎游玩,早晨看得不想出门。万历十五年表面平静无波,按作者说的,其实暗潮汹涌,其后名臣良将不得善终的多少由此而起。很多读者看了觉得黄同情万历,我看过不以为然。书的核心是说自秦以降的文官集团,至此登峰造极,皇帝能不能干其实无关紧要,万历之所以被认为昏君,倒霉的是坐着不能有个性的位置偏要保有自我,认清实情后无可奈何遂以消极怠工为抵抗。我本来对政治不关心,看了这本书洞若观火,联系起种种自幼所知所见,对天朝时政立刻清明。另一个好处是再看公司里的人治、法治,好象走马灯一样,历历如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故事的重演,好玩之极。人事变迁、结党的偶然性,Mad Men第三季里有个活生生的例子:伦敦总部来人,美国人都以为是要提拔Drapper,没想到是送来少年英才降落伞,横加一层,不得已的老臣子只好纷纷逢迎。结果百年不遇的办公室事故使得意忘形的少年英才意外致残,大佬们在医院临时拍板一切恢复旧貌纹丝不动。这时候观众唯一能有的表情就是骇笑。

据说黄仁宇做到国民党高官才去美国研究历史作学问,不知道是不是本身经历乱世人情练达,写出来的小说论文才那么通透有趣,温和而锐利。看过以后,我比较甘于作一枚棋子。

19:42:50 - barb -